黄岩岛最新“体检”报告发布 专家:“黄岩岛经验”对南海生态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生态环境部11月28日正式发布《2025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调查评估结果表明,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好,多种生物种群数量较2024年稳中有升。28日,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岩岛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与中方在黄岩岛进行管控期间实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密切相关,中方在黄岩岛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整个南海的生态保护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了解,《2025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是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广西大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和科研机构,在2024年调查基础上,再次系统开展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现场调查所取得的成果。调查内容涵盖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海洋垃圾,以及珊瑚礁、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等,共采集各类样品1740份,并开展水下摄影摄像调查和无人机航拍调查。
《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持续为优,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等级保持为一类,鱼类样品中的重金属、石油烃等污染物残留量均低于评价标准限值,海水、海洋沉积物和鱼类样品中均未检出氰化物。
《报告》称,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现场调查共记录造礁石珊瑚14科39属134种,较2024年调查多记录25种,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9.8%,较2024年(28.6%)稳中有升。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量充足。本次调查发现,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量充足(> 5个/平方米),较2024年明显增加。礁栖生物多样性丰富,现场调查记录到礁栖鱼类24科145种,较2024年调查多记录20种,礁栖鱼类的平均密度为161尾/百平方米,与2024年调查结果基本持平。此外还记录到砗磲3种,黄岩岛潟湖内砗磲分布最为密集,栖息密度平均为27个/百平方米,较2024年稳中有增。
该《报告》认为,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好,可以为南海海洋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地和庇护所,也是记录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
“总体而言,黄岩岛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我认为这与我们在进行黄岩岛管控期间实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密切相关。”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陈曦笛28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中方在黄岩岛采取的控制人为活动、开展生态调查、进行生态养护等措施,卓有成效。面向未来,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必将进一步巩固并提升黄岩岛的生态水平。
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自然资源部关于报请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随后,国家林草局公布了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三沙市,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242.55公顷,实验区面积228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
“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而且,既然我们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会落到实处,加强黄岩岛的生态治理,不仅会让黄岩岛生态状况维持稳定,还要越来越好。”陈曦笛称。
此外,他认为,中方在黄岩岛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南海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中。
“黄岩岛的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南海范围内,海洋热潮、长棘海星等因素都在威胁南海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影响造礁石珊瑚的生长。”陈曦笛表示,中方在黄岩岛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推广和贯彻,将有效应对潜在的生态威胁,使得整个南海的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保护南海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