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到角色卡,你就是TA!杭州高校的心理工作室让学生“玩”到“上瘾”

作者:记者 张晶 通讯员 张倩
全文1,63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3号玩家,你刚才提到小组任务分工时的不满,其实和你角色的成长经历有关……”近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杭商院”)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学院“晴天”心理工作室里,一场场特殊的“剧本杀”正在进行。该校电商2401班学生李微放下剧本在反馈卡上写下:“原来沟通不是辩解,而是换位思考的理解!”

这场让学生直呼“深有同感”“还想再开一本”的活动,正是该院“晴天”心理工作室近期推出的“心理主题剧本杀”活动,也是该校“12·5”心理健康季系列活动之一。截至目前,活动已覆盖学院100余名学生,累计举办11场,而支撑起这些活动的《心牢解锁计划》《透明人的反转》等五部剧本皆为以真实事件为模板改编的原创故事,总字数已超十万字。

真实校园故事成为剧本的创作源泉

“这些剧本里没有虚构的狗血情节,全是我们身边的事。”作为《心牢解锁计划》的主创之一,杭商院电商2501班学生郦佳怡翻着剧本,指着“小组成员争吵”的片段介绍,这个剧情源自前段时间的一场真实矛盾:“当时我们组为市场调研数据的统计方式吵了3天,连项目进度都耽误了。后来辅导员带我们围坐在一起,让每个人站在对方立场说诉求,才算解开疙瘩。这个转折点,我特意写进了剧本里。”郦佳怡说道。

为了让剧本能够真实展现大学生的生活,早在今年8月份,学院就牵头组建了由心理专项老师、辅导员以及8名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创作期间,学生编剧们通过宿舍夜聊、班级座谈会、剧情内测等方式,收集了寝室卫生分工、评奖评优竞争、学业压力疏导、实习就业等常见问题,再由专业教师把关,将心理调适技巧融入剧情冲突与解决过程。

“比如《微笑的重量》里,主角因为怕父母担心,一直隐瞒挂科的事,直到剧本里‘家庭聚餐’的剧情爆发,才说出真心话。这个情节改编自3名同学的真实经历,我们就是想让大家在剧本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参与编剧的电商2502班董小宇说。

在角色扮演中了解自我、理解他人

“请大家抽取角色卡,接下来的1个小时,你就是卡片上的人。”每场活动开始前,主持人都会这样提醒。学生们通过抽签扮演不同角色,在剧情推进中直面人际冲突、学业焦虑等问题,再通过讨论、推理找到解决办法。

杭商院电商2402班叶祥祥讲述扮演“寝室矛盾调解人”的经历。剧本里,两名室友因轮流打扫卫生的问题冷战一周,他作为中间人既要安抚双方情绪,又要提出可行方案。“我当时特别着急,说话也冲,后来才发现根本没听进去室友的委屈。”叶祥祥说,这场体验让他想起自己和室友上周的争执,散场后他主动回宿舍道歉,“原来以前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么生硬。”

杭商院物流25B班林彬彬则在《微笑的重量》中收获了对亲情的新理解。她扮演的主角长期对父母的“唠叨”感到不耐烦,直到剧情里揭露父母偷偷帮她打听专升本考试的细节,她才读懂背后的牵挂。“以前爸妈打电话问学习情况,我总说‘别管了’,现在也慢慢体会到那些话里全是担心。”活动结束当晚,林彬彬主动给父母打了半小时电话。

“太上瘾了!我连续两晚玩了4个剧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换位思考,正如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难处,不能只看表面。下次有活动,我肯定第一个报名。”电商25A季馨偷笑着说。

多层次心理支持网络让心理育人润物无声

“相比传统的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剧本杀的互动体验让心理调适方法更易被接受,剧本杀也不是孤立的活动,这是我们学院心理育人的重要内容。”杭商院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学院党总支书记潘洪明表示。“现在学生们也在尝试把这些原创的剧本拍摄成系列短剧,准备参加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也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故事。”

据悉,该学院近年来在心理育人方面构建了“提前预防—及时干预—长期发展”的多层次心理支持网络: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测评建立档案,“晴天”心理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及时干预,剧本杀系列主题活动则聚焦学生长期发展,让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润物无声。

“和室友再也没为打扫卫生吵架啦”“学会了和爸妈好好说话”“希望多搞点这种活动”……当心理教育藏进剧本里,改变正在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