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为挣钱,更想为社会多出份力” 朱德源纪念室亮相江南铜屋
杭州日报讯 11月15日,杭州河坊街江南铜屋内,朱德源纪念室对外开放。这方静谧空间不仅陈列着一位艺术家的生平行迹,更承载着铜艺世家百年的匠心与深情。
1985年春日,浣纱路永田里小巷中,“朱德源书画社”牌匾悄然挂起。没有鞭炮作响,只有颜体楷书的庄重墨迹,与六旬主人平静的等待。
这是改革开放后杭州首家民营书画社。朱炳仁在回忆中写道:“父亲端着酒杯啜着状元红,在招牌下等着该发生的事情到来。”很快,浙江美院的老师们踏破门槛:“老朱啊,我们的画能卖钱了!”
展区内,《杭州日报》1985年的报道《六旬老人开设个体书画社》静静陈列,见证着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文化觉醒。
展柜中,“灵隐寺”“龙井村”“奎元馆”等铜字拓片熠熠生辉。这些遍布杭城的墨宝,源自朱德源“不仅仅为挣钱,更想为社会多出份力”的初心。
“哪怕只做二十分之一的业务,他也从不拒绝。”讲解员指着一块铜字模具说。当年在自家小院创办的“西湖字苑”,多的时候,要为上百家单位制作招牌。他贴心配备挂钩挂环,让每个字既美观又实用。六年制作2000块招牌的纪录,至今令人惊叹。
在铜艺传承区,观众可触摸铜字质感,观看工艺流程动画。朱德源将战乱中停滞的家族铜艺,用书法重新点燃,实现“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祖训。
孙子朱军岷讲述的家族记忆,揭开更深沉的一页。1941年绍兴沦陷,朱家铜铺被迫关闭,22岁的朱德源远走福建避难。在浦城空袭中,一个女孩拉住慌乱的他:“跟我走,我知道防空洞在哪。”
这个叫邱曼云的女孩,不仅救了他的命,更成为他一生的伴侣。“多亏了那次避难,”朱德源后来常说,“原来待的城墙已被炸成废墟。”两个年轻人在战火中结为夫妻,1944年流离至衢州时,长子朱炳仁诞生。这段始于防空洞的姻缘,成为家族传承的温暖底色。
据1996年1月10日《杭州日报》报道,朱德源出资整修浣纱路阅报栏,“添砖加瓦好”的短评至今动人。
更令人难忘的是1995年春天。他率领四代52口人捐赠大禹陵全部铜制品,立下“爱国家风代代传”的家规。从世妇会铜匾“震撼半边球”,到香港回归时书写“一国两制,辉煌中华”,这位老人始终践行“实实在在做好事”的座右铭。
朱炳仁在杭报刊载的《父亲》一文中动情回忆:“一缕霞光打在牌匾的金漆大字上,他惊兀了,鼻子一酸,老泪纵横。”这泪水,饱含对文化春天的欣慰,对战火岁月的回望,对杭州这片土地的挚爱。
朱德源纪念室是对一个人的纪念,更是一个家族在时代中跋涉的印迹。从这里,我们看见笔墨如何重燃铜火,个体如何推动文化复苏,精神如何通过“爱国家风”薪火相传。
正如朱炳仁所言:“父亲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以铜为业,以书立世’的家训。”而今,在江南铜屋,每个驻足者都能听见这份穿越烽火的传承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