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文章入选三年级语文教材 凭借童话《外婆变成了麻猫》 杭州“90后”作家慈琪 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潘卓盈
全文1,746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都市快报讯  11月20日晚,“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在长沙举行。

盛典上,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18部(篇)作品被逐一揭晓。其中,小说7部;诗歌1部;童话5部;科幻文学2部;儿童绘本2部;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1篇。

杭州作家慈琪创作的童话《外婆变成了麻猫》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童话大奖。

作品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创办于1986年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样,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作家慈琪1992年出生于安徽,后来随父母定居到浙江。15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就以组诗登上上海、南京两家《少年文艺》的头条;高考前自学了一个学期之后,17岁的慈琪考入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而其童诗与童话创作也持续引起圈内的高度关注。

慈琪还是入选语文教材的作者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家有中小学生的,应该对慈琪的名字不陌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入选了她的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翻开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就能看到这篇课文,文章充满温情的作品以精巧的结构、悲悯的情怀和暖心的结局,成为无数孩子语文课堂上的美好记忆,也让慈琪成为“离小朋友最近的作家”。入选小学课本的这间“老屋”,就位于她安徽老家枞阳县凤凰洲,现在保存完好。

中学时曾获“浙江少年文学之星”

一个“90后”浙江作家获得如此分量的儿童文学奖,让浙江文学界欢欣鼓舞。

“慈琪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对我们浙江文学界和杭州文学界都是非常欣喜和鼓舞人心的一件事。慈琪虽然是安徽人,但从小就到了浙江生活,可以说

是我们浙江一手培养起来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是新浙江人的代表。在中学时代,她就获得由浙江青少年作家协会举办的‘浙江少年文学之星’,然后今年她又上榜我们刚刚重启的‘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秋季榜单,接下来,她又获得了这个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个成长轨迹,完全和我们浙江对于青年作家的发现培养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激动地表示,“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现,目前能活跃在浙江文坛的实力作家,基本上都曾是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得主。虽然后来这个评选于2018年停止了。但现在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个遴选的价值,去年我们文学院又重启了‘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的评选。今年秋季榜慈琪也上榜了,我们希望这些新诞生的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日后都能够是浙江未来的实力作家,能代表浙江文学的未来。”

程士庆院长还提到,“作为一个在浙江成长起来的90后作家,能摘得全国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意味着我们新一代年轻的浙江作家,已经开始走向浙江文坛的舞台最中央,担负起新时代浙江文坛创作繁荣的重任。同时也说明,我们浙江对青年文学人才的重视,从浙江少年文学之星到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的发现成长之路,整个培养体系非常完备。”

一部关于爱与陪伴的童话

童话《外婆变成了麻猫》获奖,慈琪心中百感交集。“我无法和外婆分享喜悦,因为她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便知道,也会很快忘记。如今的她,生活在许多‘全新’的一分钟里,高兴是一分钟,生气是一分钟,平静、悲伤也是一分钟。”慈琪透露,这部童话的创作缘起,来自她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外婆真实的生活故事。

“几年前,我还很难接受外婆生病这件事。外婆身上发生的不可名状的变化,让我陷入极大的不安和焦虑,在最初阶段做了很多无用的甚至起反作用的事,弄得筋疲力尽,困惑又绝望。我无数次地想,要是早一点知道就好了,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外婆变成了麻猫》是一部关于遗忘与衰老、爱与陪伴的童话,也是一个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关爱老人的温暖故事。外婆因为深陷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每次发脾气都会变成麻猫。随着病情的加重,变成麻猫的外婆跳出阳台,离家出走了。外孙女一朵紧紧跟随着麻猫,踏上了历险之旅……

作品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现实题材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艺术探索,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述了老人失智后的世界,以温暖而灵动的方式呈现了记忆的美好、爱与勇气的神奇力量,还着力表现了一群孩子的觉醒和成长。书中流露出浓浓的祖孙情,引导孩子们懂得:当陪伴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罹患阿尔茨海默病时,要学会用爱与尊重陪伴老人度过生命中这段特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