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背书”,考“入景”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雅丽
全文1,259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第六届杭州市景点景区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于11月18日收官。在总决赛中,21名选手共同应对同一道“场景化”考题,成为本届赛事最大看点。最终,15名选手脱颖而出,获评“杭州市金牌讲解员”,他们将入选杭州市高层次人才(E类)队伍,享受相应政策待遇。

本次市级景点景区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为期一周,共有来自杭州雷峰塔景区、韩美林艺术馆、杭州茶叶博物馆、临平博物馆等单位的78名选手参赛,最终21名选手进入总决赛。比赛由理论知识测试、操作技能测试与现场讲解等部分组成,在体验式旅游、入境旅游的“黄金时代”,本次大赛突出场景化、沉浸式、深度参与等要求,考题较以往更具国际化视野。

与杭州市金牌导游职业技能大赛一样,景点景区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两年举办一次,是杭州旅游一线人才之间的竞技,每一届竞争都相当激烈。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与游玩方式已焕然一新,这些变化也直接反映在大赛考题的设计中——讲解员不仅要“肚子里有货”,具备扎实的历史文化阐释、政策解读与应急处理能力,还需具备个性化讲解词撰写、生活化互动以及传递情绪价值等能力。

“今天杭州降温了,也正式入冬了。”在总决赛现场,来自雷峰塔景区的讲解员王嘉瑞巧妙引用当天广播中的一句话,作为她讲解的开场白,向台下扮演“入境游客”的评委介绍了杭州极具市井温度的早餐店——王氏烧饼(无矾油条)。在她看来,味觉体验是能迅速唤醒游客对一座城市感知的钥匙,也是最能“圈粉”的城市元素。

来自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的讲解员朱心怡,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述了一个“只有鸭子才能游进去”的水乡村庄——鸭兰村。面对“向境外游客介绍红色景点”的考题,她认为核心在于跨文化沟通:“要让历史变得可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能够理解并共情,而不仅仅是讲述一段历史。”

这场大赛,“讲”出新故事,“卷”出新高度。根据赛程要求,选手在决赛的现场讲解环节,需一次性抽取“主题+受众”组合签,围绕“古韵新辉·数字解码”“湖山逸趣·诗意栖游”“风华律动·戏悦杭城”“红色薪火·星耀征程”“巷陌烟火·市井温度”五个主题,自主设定讲解场景,并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进行个性化讲解。

看似有五个主题,实则全面考验选手引人“入景”的真功夫。本次大赛的裁判组组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裘禾敏表示,数字时代,AI智能应用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讲解员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从“带游客看风景”到“带游客入场景”,是旅游服务升级的核心。“优秀的讲解,不是对景点讲解词的复述,更要善于运用语言和互动,为游客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每一次讲解都成为令人难忘的深度游。”

这场大赛,不仅选拔出新一批城市旅游代言人,更清晰地展现出杭州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最终,来自杭州雷峰塔景区的讲解员王嘉瑞、侯霖莉,韩美林艺术馆的武竹昕等总分排名前15位的选手,被授予“杭州市金牌讲解员”称号,总分排名前16-21位选手被授予“杭州市优秀讲解员”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杭州共培养和选拔了140名金牌讲解员,他们可按规定申请杭州市高层次人才(E类),享受相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