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闯25关,他的生命奇迹让所有人感叹!
陈正 儿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学专委会委员,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分会常委。 专业方向: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早产儿综合管理,新生儿呼吸衰竭和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 陈正主任医师
2024年12月,一个小家伙在妈妈孕25周时就“抢跑”来到这个世界,刚出生时体重只有550克,看起来就比成人的手掌大一点点,身体软得像泥捏的,刚落地就被紧急送进了当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作为一名超早产儿,他的心肺功能还十分不成熟,刚生下来就没法自己喘气,随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因为还没发育成熟,动脉导管开放、颅内出血、肺炎、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自发性骨折,甚至感染性休克都找上了门。
心急如焚的家人最终决定把孩子转到浙大儿院NICU,以博取最大的希望。孩子转院过来时,全身插满管子,伴随多种并发症,情况危急。等着这个孩子的,有足足25道“生死坎”,每一道坎都可能夺取这个“巴掌宝宝”的生命。这是一场极其艰难、面临技术和耐力双重考验的“生命马拉松”。
每一步“闯关”都像在踩钢丝
BPD成为最难跨的“坎”
在这个宝宝的“闯关路”上,最让人揪心的就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成为这场“生命马拉松”里最难跨的那道坎。
为什么BPD会让最专业的团队都感到棘手?如果把正常足月儿的肺,比作春天里在沃土中长起来的小树,根系稳、枝叶密,刮风下雨都不怕,那么超早产儿的肺,就好像是在寒风里冒头的小苗,根没扎深、芽没长全,环境又很糟糕,稍有不慎就可能扛不住。
为了帮助这棵“小苗”活下来,医护人员得用呼吸机当“支架”,帮他“站稳”,用氧气当“阳光”,给他“能量”。可呼吸机的压力像强风,可能吹伤娇嫩的肺组织;高浓度氧气像烈日,也可能“灼伤”肺部,时间一长,就慢慢发展成了BPD。再加上感染、炎症这些 “病虫害” 捣乱,肺部只能在损伤和修复中,慢慢长出更简单、数量更少的“枝叶”(肺泡),血管也得重新“塑形”。
浙大儿院医护人员为了帮他成功过关,在呼吸支持的调整上尝试了很多方法,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一开始用有创呼吸机,后来改成无创的,再到经鼻高流量吸氧,中间还因氧饱和度不稳定,又调了回去。后来,医生又尝试用药物帮他稳住呼吸,用地塞米松帮他慢慢脱离呼吸机,一步一步帮这个小不点适应“自己喘气”。好在每次遇到感染、肺动脉高压这些“麻烦”,医护人员都能及时 “救场”,帮他一次次闯过难关。
2025年7月,经过219天的日夜守护,这个曾经只有550克的宝宝,终于达到了出院标准,成功“毕业”。这意味着,这场“生命马拉松”,孩子终于“冲线”成功。
家庭将成为新的主战场
家庭管理与长期随访很重要
出院当天,医护人员一再叮嘱孩子父母还是要格外小心。孩子的肺部发育会持续到至少8岁,就像小树有很长的生长期,早产儿的肺也在不断地自我修复和优化。随着身体长大,肺泡数量还会增加,功能也会逐渐改善。
当然,出院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更具挑战的旅程的开始,家庭将成为新的主战场。
许多BPD宝宝需要带着制氧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回家。家长需要学会熟练使用设备,并学会观察孩子的呼吸状态和监测数据。
回家后的营养支持也很重要。家长需给宝宝继续提供高能量、易消化的营养,有时需要鼻饲胃管来保证摄入,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感染是家庭护理的重中之重!所有家庭成员及访客必须严格洗手;眼下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应避免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场所。除严格按照计划接种外,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BPD宝宝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的元凶,建议接种长效单抗进行安全有效的被动免疫。
此外,康复训练也要跟上。包括物理治疗、呼吸功能锻炼、语言和进食训练等,旨在改善肺功能,促进运动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BPD是一个多学科团队的长期随访,包括NICU医生、呼吸科医生、心脏科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等,定期评估孩子的肺功能、心脏状况、生长发育和神经发育,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每个早产儿都是勇敢的“马拉松选手”,他们的人生起步几多艰难,生命力却无比顽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尖端的医疗技术,更是无尽的耐心、关爱和坚持。
医学是照亮前路的灯塔,而爱,则是支撑每一步的最坚实力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这个宝宝一样的“早到天使”,在爱与科学的护航下,跑完这场特殊的“生命马拉松”,向阳而生,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