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的宝宝还坐不稳,竟查出这种罕见病!
毛姗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学组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科临床与保健分会理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遗传罕见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SMA诊疗专家组组长。 专业方向:儿童神经遗传罕见病、神经肌肉病的诊治。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毛姗姗主任医师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危及全身多器官、可致残致死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在存活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仅1/10000,却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常见遗传疾病之一,我国目前的SMA患者数量在3万左右。
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SMA常分为5型 ,其中,儿童期起病的有1、2、3型。1型是存活患儿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类型,这些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即出现肌无力表现,无法实现独坐,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通常会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2型发病较1型稍迟,6-12个月起病,无法实现独走;3型常在18个月以后起病,能独走,但经常摔跤,随着时间进展也会丧失行走能力。
对于患有SMA的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战斗。
到了9个月还坐不稳
女宝宝查出罕见病
我接诊过一个女宝宝小圆,出生时看起来和其他孩子没有不同,但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发现她总是坐不稳,大运动发育明显落后。
当地医院做了很多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病因一直没有明确。1岁时,父母带着她去做了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治疗,但收效甚微。
后来,一家人辗转来到浙大儿院,我一看到宝宝,第一时间怀疑小圆得了SMA,并建议她进行基因检测。两天后,检测结果出来,证实了我的判断,我还记得,小圆妈妈手里拿着基因报告,还没说几句就开始哭,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对SMA的认知是很少的,总觉得孩子活不了多久,也不知道该怎么护理。
我给他们详细讲解了疾病以及治疗现状,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在我的安慰和鼓励下,小圆的父母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现在小圆已经接受药物治疗两年了,我们一起见证了她从开始的坐不稳、不能站到现在可以扶着走,每一次进步对她和家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时间就是生命
早确诊、早治疗至关重要
2019年以前,我国SMA的药物治疗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19年,首个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中国上市,这一年对于SMA的患者和家庭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由于SMA在自然病程下运动功能将逐渐减退,甚至丧失行走能力,因此对于SMA患儿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黄金治疗的窗口期其实很短,越早诊断、越早用药,越能及早控制运动神经元的减少,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纳入医保前70万元一针)和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先后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内大部分患者已经能够负担起治疗费用,而帮助SMA被更早地发现与确诊,是我们新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我们制定了一个SMA的高危画像,供家长参照:1岁以下的宝宝,如果出现肌张力低下(抱起来软绵绵的)、运动发育落后、吸吮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引起警惕了;学会走路的儿童如果频繁跌倒、走路鸭步、容易疲劳,也是高危信号。
疑似患者应尽早到儿童神经内科就诊,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排查。
加强罕见病的新生儿筛查
意义重大
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高达7000多种,约80%是由遗传因素引发。其中超过50%起病于儿童期,对患儿危害极大,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所以,加强儿童罕见病的早筛、早诊和早治非常重要。
新生儿筛查是实现遗传罕见病早诊早治的最有效措施。开展SMA的新生儿筛查是为了早期诊断患有SMA的无症状婴儿,在有药可治的时代,发病之前明确诊断并启动治疗将使SMA患儿最大程度获益。
今年发表的《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中也提到,SMA患儿越早使用疾病修正治疗药物,预后越好,如果能出现症状之前给予治疗,患儿有机会获得接近于正常孩子的运动发育里程碑。
我自己也在管理4例症状前治疗的SMA患儿。第一个孩子在2月龄不到开始治疗,11个月就可以独走,现在已经快四岁了,跑、跳、上下楼梯跟正常孩子没有任何区别,过着正常孩子的生活,这就是症状前治疗的意义。
在我看来,研究罕见病也不仅仅是为了给患儿本人提供最佳治疗,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遗传咨询。通过遗传咨询,我们可以在高危家系中指导婚姻和生育,降低遗传病患儿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