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在全市率先打造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
一个电话,7天时间,8万多元的拖欠工资有了着落。
此前,因就职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无力支付工资并拒绝沟通,小许和其他14名同事陷入焦灼。一筹莫展之际,小许找到拱墅区东新街道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通过平安办、公安、司法等多方协同处理,他们终于拿回了自己7月份的工资。
“不用多个部门来回跑,在这里,可以‘一站’解决问题,原本走仲裁流程起码需要等一个月以上,现在几天就给我们搞定了,效率真高!”
快速反应、全链式处理,一场场劳动纠纷在拱墅有了更便捷的解法。
让劳动维权“只进一扇门”“调解网络”实现一站式处理
过去一年多,类似小许这样的案例,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徐丹处理过数不胜数。去年3月,东新街道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一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调解、仲裁、审理于一体的平台,构筑起基层劳动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也让群众维权“只进一扇门”。
走进位于东文路90号下沉广场的调解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分诊台”。“这里的窗口都是打通的,有任何需求都可以直接询问,然后工作人员会根据诉求将案件分派到相应的部门。”徐丹介绍道。
大厅窗口的背后,是一个“多线串联”的调解处理“网络”。目前,联勤警务站、检察室、共享法庭、司法所已全线入驻,同时联动信访、劳动监察等多个部门。徐丹进一步解释,“这意味着只要在大厅填好一纸表格,甚至是打个电话过来,案子就会直接送到调解员手上,无论是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或是司法调解,各类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分类分层处置,形成‘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的全链条闭环。”
资源聚合让这张“调解网络”实现了高效流转,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武林大妈”工作站、芬妹工作室等民间组织纷纷入驻,志愿者化身引导员、服务员、调解员,为调处工作提供更多的人情味。
从“投诉无门”到“一站解决” 基层治理革新 让维权省心又高效
“一站式”调解中心通过快速响应民生诉求,让群众的烦心事实现了“就近办、快速办”,其背后也折射出基层治理机制的变革与重构。
“以前,劳动维权、司法、平安综治等部门在空间上是分散的,也各有系统,遇到复杂的劳动纠纷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困境。” 拱墅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杨燕琪回忆起之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多头跑、程序繁、周期长”成为维权的主要梗阻。加之后来,随着新就业群体涌现,新业态行业法律法规相对不健全、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很多人出现问题甚至不知道具体找哪个部门维权”。
正因如此,拱墅区在全市率先打造“一站式”调解中心,将涉及劳动纠纷的相关部门都汇聚在一起,让劳动者“投诉有门”。同时,跨部门、跨领域建立起“全链式”高效协同机制,实现接待、受理、转办各环节无缝衔接,极大缩短民众维权周期。全链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也入选杭州市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
如今,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已在拱墅区10个街道建立试点,并结合实际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模式。如,在祥符街道,立足农民工工资争议多发特点,打造“法律援助、案前调解、立案裁决”一体化特色农民工速裁庭;在石桥街道,配备专业化团队建立新业态劳动仲裁派出庭。此外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全流程网上处理,帮助群众“不出门、不涉诉、不开庭”也可化解纠纷。
当然,矛盾化解不止于“灭火”,更是主动向前一步。未来,拱墅区还将基层调解工作再“往前推”,让调解员进企业、进社区,把法律服务延伸到企业、商务楼等社会治理最末端,从“只进一扇门”到“服务零距离”,不断提升劳动者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十四五”以来,拱墅区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核心位置,既以“大处着眼”锚定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全局方向,又以“小处落笔”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的细微诉求。从幼有善育到融合养老,从安居改善到就业拓展,深耕问题“小切口”,精作民生“大文章”,用一件件可感可触的“关键小事”,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幸福底色在烟火日常中愈发厚重,稳稳托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