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周的“腹痛谜团” 竟源于一枚毫不起眼的枣核
当下,正是冬枣大量上市时节,此时的冬枣不仅口感脆甜,甜度与成熟度也达到了较高水准。然而,在享受时令水果的同时,也需防范“意外”。近日,一位59岁的退休阿姨因“上腹部持续隐痛一周,加重一天”,前往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玲玲处就诊。陈阿姨起初以为只是普通胃不适,直到疼痛加剧、行走困难,才在家人陪伴下紧急就医。没料到持续一周的“腹痛谜团”,竟源于一枚毫不起眼的枣核。
来院后,陈玲玲为张阿姨进行腹部查体,发现其腹部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初步判断可能存在局限性腹膜炎。随后的腹部 CT 检查显示:胃内有一条状高密度异物。
“患者起初想不起曾吞过何物,经我们仔细询问,才回忆起一周前食用红枣时,似曾吞下一颗枣核。”陈玲玲表示。
情况紧急,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建议立即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在胃镜下,于景霞医生在患者胃窦部位发现了那枚“肇事”枣核——长约 2.5 厘米,两端尖锐,已深深刺入胃壁。
“枣核取出瞬间,胃壁创口处有大量脓液渗出,表明已合并感染。若再延迟几日,极有可能引发胃穿孔,甚至需进行开腹手术。”于景霞回忆。
幸运的是,手术团队在胃镜下顺利取出枣核,并对创面进行了清理与止血处理,同时完成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染色检查,可谓一举多得。
“枣核两端尖锐,易卡在消化道狭窄处,如食管、胃窦、十二指肠等部位。随着胃肠蠕动,枣核会不断刺激甚至刺穿黏膜,导致糜烂、溃疡、穿孔,进而引发感染、腹膜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陈玲玲解释道。
她进一步指出,张阿姨就诊时已出现“压痛 + 反跳痛”,此乃局部腹膜炎的典型表现,若未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许多人对胃镜的认知仍停留在“检查”层面,实际上,现代胃镜技术已发展成为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重要手段。
“借助胃镜,我们不仅能清晰观察胃内状况,还能直接开展异物取出、止血、活检、息肉切除等操作。”陈玲玲强调,“尤其对于上消化道异物,胃镜是首选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能有效避免外科手术。”
陈玲玲特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有几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误吞异物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老年人,因其咀嚼功能自然减退,口腔感觉相对迟钝,进食时不易察觉潜在危险。同样需要谨慎的还有佩戴假牙者,假牙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上颚等部位的感觉,影响对食物中异物的准确判断。
此外,习惯于“速战速决”的进食者,往往边吃边谈、狼吞虎咽,这种分心与匆忙的状态极易导致吞咽动作不协调,为异物滑落埋下隐患。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陈玲玲提醒广大市民,防范异物卡喉、入胃,关键在于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一旦出现吞咽梗阻、胸痛或持续腹痛等异常信号,必须第一时间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