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有光,手中有“创”!杭州这所高中筑基护航,培养未来创造者

作者:记者 吴越溪
全文1,24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毛峡教授说‘让我们和AI一起走向未来’,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近日,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的《电子小制作》课程上,高一同学正调试着自制的迷你智能小车。在不久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与人工智能的奇妙之旅,正为这颗实践的种子埋下了根系。

配图1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科学热情的激发。”回顾这场讲座,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副校长黄晓博说。

毛峡教授以“什么是人工智能”为切入与同学们进行亲切互动,并从AI的应用实例给出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判定标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实时决策算法、传感器技术……同学们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声,对AI如何重塑人类生活方式展现出浓厚兴趣。

在教授形象易懂的讲解中,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主动思考如何在AI的陪伴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配图2

“当教授解释AI与人类的发展趋势,AI监管等话题时,我看到台下许多学生的眼睛里闪着光。这场讲座点燃了孩子们对创新创造的热情。”黄晓博说。

在他看来,这种兴趣与热情的引导,其价值远超任何说教,它能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清晰的人生坐标。据他观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如何动手实践,“对于科学的热情能点燃内驱力。我本身也是物理教师,非常能感同身受。”

这堂讲座并非孤立事件。秋学期开学以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与学军海创师生共话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常凯与同学们聊起了半导体的故事……这些都是学校精心构建的育人生态中的关键一环。

配图3

“专家讲座只是催化剂,真正的根基在日常。”黄晓博介绍,在学军海创园,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一项特色,而是深度融合于日常的校园品格。

学校里,像3D打印社团等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有更多的同学毕业后,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现自己的创意。“比如我之前的学生蔡泽宇,他与同伴设计的巴黎圣母院重建方案获得巴黎圣母院屋顶线建筑设计竞赛冠军,他的创新设计理念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配图4

这种融合,体现在学校对“有德、有识、有才”的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的坚持上。黄晓博认为,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有识”就要求同学们有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配图5

“我们播种科学理想,也搭建实践的阶梯。”黄晓博介绍,校园里建有校园科技馆、科创空间、学科创新实验室等,同时还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与周边科技创新企业建立校企连接,为同学们思维拓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供了高品质的保障。

除了鼓励、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黄晓博也稳稳托举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落地。他推动师生研制机器人海海,带领学生设计接驳软件……将科创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我们常常思考,未来十年、二十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黄晓博说,“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其中必然包含一种能力——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能力,人利用机器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类的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永远无可替代。我们正是在为培养这样的未来人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