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石湖山:“合南北为唐型”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全文1,18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杭州日报讯 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于婆娑树影的掩映之中,藏着一处名为“小盘谷”的庭园。园内亭台错落,泉石清幽。鲜为人知的是,这片雅致之地,还承载着一段深厚的金石佳话。

光绪三十年(1904),丁仁、王福庵、吴隐、叶铭四位雅士,创立西泠印社,以存金石之学。十九岁的唐醉石(1886—1969)以“醉石山农”之名参与其中,成为奠基社员。其外祖父李辅耀见其醉心于此,慨然将孤山别业“小盘谷”捐赠给印社。这一义举,成全了唐醉石的金石之志,为西泠印社更添基业。

作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唐醉石的篆刻以汉印为宗,熔浙派之苍劲与皖派之婉转于一炉,形成“规矩而不板滞,严谨中见生动”的独特风格,也被韩登安盛赞为“鼎革以后第一人”。

他的艺术生涯,早期广汲秦汉印与浙派精华;中期融会贯通,自成面目;晚期则臻于化境,信手拈来皆成妙品。而将其艺术主张凝练至极的,莫过于那方著名的印章——“合南北为唐型”。这方印堪称其篆刻思想的“宣言”。他以其《治印浅说》中倡导的“合浙、皖两派而为一体”为宗旨,将浙派的“清刚方折”与皖派的“圆转流畅”完美融合,最终形成了雄浑典雅、格局正大的“唐型”风格。

唐醉石这种兼收并蓄的艺术追求,同样体现在他与西泠同人的深厚交谊之中。其中,他与创社先贤王福庵的友情,尤为印坛所称道。二人不仅是创社同人,更曾在铁路局、印铸局共事,专为官方之公章、关防、钤记篆稿。他们参考唐、宋、明、清各朝的官印,设计出以李斯小篆(如泰山刻石之篆法)为主、参以缪篆的宽边细朱文印式。

1925年,王福庵右手不幸被电击伤。唐醉石得知,便驰书慰问,并刻“真手不坏”一印相赠。唐醉石请王福庵为其刻“醉石山房”,其边款“夫吾两之交谊,后先离合已十余年,拳拳之意,金石不渝”之句,也见二人以金石订交的深情厚谊。在唐醉石的治印年表中,“与福庵合作”“为维季刻印”的记载屡见不鲜。“罗刹江民”“琅琊季子”“天地一沙鸥”“王寿祺”等,他为王福庵所刻名印多达数十方,刀锋起落间,是艺术的切磋,更是心灵的共鸣。王印稳实浑朴,唐印雄健苍莽,时人评此二人,犹如京剧之梅程,各擅胜场,成就伯仲间。

这份始于西湖畔的金石情谊,历经岁月流转,最终也随着唐醉石的人生轨迹,延伸至了武汉的东湖之滨。近期西泠印社的“醉石湖山——唐醉石篆刻书法合璧展”,正是杭州与武汉两地文化脉络的一次深情交汇,也是对唐醉石“合南北为唐型”艺术精神的世纪回响。

1961年,年逾古稀的唐醉石在武昌推动成立了“东湖印社”,并当选首任社长。尽管身在武汉,他始终心系西泠。1963年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庆典,他虽因病未能赴会,仍寄来贺印并附信:“每忆湖山论印时,犹在目前”——这份跨越湖山的深情,至今读来,令人动容。

今日小盘谷,泉石依旧。当我们漫步其间,那石阶上的足迹,亭台间的笑语,那“合南北为唐型”的气度与纵横湖山的情缘,仿佛都已融入这片风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