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文脉万古流 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特展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潘卓盈
全文3,031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都市快报讯  典籍在,文脉存。七阁《四库全书》中,杭州文澜阁本历经战火,三度补抄,更有长达近九年的“文化长征”,并在新时代历经十余载艰辛方得以整理出版,其命运本身可谓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文化传承史诗。

昨天,作为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千秋文脉万古流——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千秋文脉万古流——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特展”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浙江图书馆、杭州出版集团、绿城集团承办,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免费展出,展期11天,持续到2025年11月26日结束(每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展厅还设置有互动补抄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现场提供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抄本描红页,亲身体验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抄写过程,感受传统抄书的乐趣。

8亿多字的鸿篇巨制

一个人皓首穷经,也难以读完

孤山脚下有一座典型的江南楼阁,熟悉它的杭州人都知道,这是曾为存放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而建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

《四库全书》由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编纂,几乎囊括乾隆之前中国所有最主要典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卷帙最为浩大的一套丛书。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如此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其丛书规模究竟有多大呢?如果将全部书册摊开,逐一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赤道一圈还要多。如果以一个人每天读3万字的速度计算,不眠不休,需要70多年才能读完。也就是说,这部8亿多字的鸿篇巨制,哪怕一个人皓首穷经,也难以读完。

在中华文脉图谱中,鲜有典籍如《四库全书》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最初,《四库全书》只抄写了4部藏于皇室内廷,后来乾隆一纸诏令,又建造江南三阁各存一套,杭州的文澜阁就是其中之一。七部《四库全书》修成后分藏全国七阁,共同守护着中华文脉。近代以来,经战乱损毁,北四阁存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江南三阁,仅文澜独存。如今,七部《四库全书》抄本仅存世4部,分别藏于台湾、兰州、北京和杭州。特别是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两百多年来经历数次浩劫,真正的原阁本已剩下不到1/4,成了一部经后人多次补抄才凑齐的“百衲本”,成为藏书史上一段传奇。

正是经历了浙江人丁丙兄弟、钱恂、张宗祥等主持的三次大规模补抄,今日所存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比乾隆原抄本内容更全面、面目更真实,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展览开幕式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外交学院陈晓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文澜阁〈四库全书〉讲论》和《〈四库全书〉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学术报告。“历经劫难,而又浴火重生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具有独一无二的珍贵价值和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评价,“文澜阁《四库全书》所收书籍,有他阁未收者。如收录有撤毁书《读画录》《印人传》《同书》《书画记》四种等。作为珍贵的文献典籍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为我们研究《四库全书》诸多有关问题,以及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清中叶的学林风尚等,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资料依据。”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整理出版

从历经劫难到遍藏全球

“千秋文脉万古流——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特展”集中展示了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的完整历程。该工程是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大成果。

展览现场,一整套(1559册)文澜阁《四库全书》精装影印本在展厅集体亮相,蔚为壮观。同时展出的翻拍相机、拍摄支架和大量新闻报道原件,真实还原了这项当代文化盛举背后的艰辛付出。现场也展出了影印本出版后“化身百千,遍藏四海”的新征程以及“四库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目前已入藏全球上百家重要机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之一。

烽火中的守护,是为了和平年代的传承。进入新世纪,文澜阁《四库全书》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在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统领下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其堪称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征”。

2006年1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汪庄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地以及美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与会,对此项目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9月,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确定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文献整理类重大项目。2008年,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被列为浙江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首位。2012年5月,绿城集团与杭州出版社达成合作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协议,并以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运营平台,文澜阁《四库全书》印制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015年5月,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精装本全部印制完成,共计300套,每套1559册,成为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文澜护书历史的厚重献礼,同时这也是浙江出版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出版项目,是延续中华文脉的生动写照。

三大书画长卷

展现杭州丁氏兄弟抢救和补抄历史

展览展出各类文献实物70余种, 分为“盛世修典,七阁分藏”“江南三阁,文澜独存”“烽火护宝,文化长征”“系统整理,文脉赓续”“文澜重光,典藏全球”五个单元,以时间为轴,通过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和珍贵的文献实物展示,全面回顾文澜阁《四库全书》颁藏杭州、历经劫波、三度补抄、抗战西迁、整理出版、传藏全球的文明传承历程,深刻诠释“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时代主题。其中,表现杭州丁氏兄弟抢救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的3个书画长卷是首次在北京公开展出。

“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讲述了近代战火中,江南三阁仅存文澜阁的沧桑历史。重点呈现了文澜阁本历经“光绪补抄”(丁丙主持)、“乙卯补抄”(钱恂主持)、“癸亥补抄”(张宗祥主持)三次大规模补抄后,最终“涅槃重生”。

现场展出的清代樊熙绘制的《文澜补书图》长卷、丁丙与张宗祥的手迹,以及光绪、乙卯、癸亥三个时期的补抄本实物,无声诉说着几代学人以文化自觉赓续文脉的卓绝努力。

清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遭遇太平天国兵劫,文澜阁未能幸免。距孤山10多公里的杭郊留下,杭州藏书家丁丙刚刚从包子铺小二手中接过几个肉包,他撕开包装纸正要咬上一口,突然瞥见纸页一角有一个鸡血印记,大惊失色:“这不是乾隆御览后的宝印吗?”他赶紧摊开整张纸仔细查看,只见纸页上有一排正楷书写的小字“钦定四库全书”。这张用来包肉包的纸,竟是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一页。

这让丁丙、丁申兄弟心急如焚。他们趁夜潜入文澜阁,用小船将剩余的四库全书偷偷运出,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阁本。花了大半年,丁氏兄弟也只抢救回8689册,仅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丁丙补抄从1882年开始,历时7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补抄工作完成,共补抄3000余种(其中残编补配891种)。

“烽火护宝,文化长征”单元则详细复原了1937年抗战爆发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仁人志士,为守护国宝,毅然决定将库书西迁的悲壮历程,十分震撼人心。翔实的西迁路线图、珍贵的历史照片(如贵阳地母洞藏书旧影)、陈训慈《运书日记》手稿以及当年转运库书的书箱仿品等,生动再现了这场中外文献史上罕见的“文化长征”,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以生命守护文明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