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散结高手”居然是它?常吃还可以养脾胃、促消化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冯嘉宁
全文1,148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立冬后寒气渐盛,不少人开始被一些小毛病缠身:喉咙有痰咳不出、大便不畅、动不动就感冒咳嗽,还时不时在脖子、腋下总摸到一些“小疙瘩”。

这些问题的出现,常常和冬季脾胃功能减弱,加上饮食多温补、油腻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停、气血不畅有关。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宝藏“根菜”——芋头,看似普通,却能针对性解决脾虚、痰湿、结节等问题,是冬季养生的天然好物。

芋头作为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不仅风味独特,更在中医养生和现代营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认为其味甘辛、性平,能推动气血运行,化解体内痰瘀堆积。现代研究虽未直接证实其 “消结节” 作用,但其中的膳食纤维、皂角苷等成分可改善体内代谢环境,对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慢性淋巴结炎等有辅助调理效果。

芋头还有很多丰富的营养成分与健康益处,芋头可以增强免疫力,筑牢健康屏障。芋头含有的黏液蛋白经消化后可转化为免疫球蛋白,这是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关键物质。同时富含维生素C、钾、钙等矿物质,适合免疫力较弱人群食用。芋头质地柔软,且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胃负担小,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毒素废物,缓解便秘,同时滋养脾胃运化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芋头还是低升糖指数食物(GI 值低于 55),食用后血糖上升平缓。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

尽管芋头好处多多,但并非人人皆宜,芋头含草酸碱、皂角苷等致敏成分,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食用后可能诱发过敏。胃肠疾病患者过量和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也需注意,虽然芋头升糖指数低,但淀粉含量较高,食用时需减少其他主食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另外,芋头的绿色部位含索拉宁、查科宁等天然毒素,食用前需彻底切除,避免中毒。建议优先选择清蒸、水煮、煮粥等清淡方式,减少油炸、红烧,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同时,每日建议摄入量不超过100克,过量易因淀粉摄入过多导致腹胀。最重要的是,芋头仅为辅助养生食材,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若患有明确结节、肿瘤等疾病,需及时就医制定专业治疗方案,不可单纯依赖芋头调理。

下面推荐几个芋头的搭配方法,在保留营养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些特别的功效。

芋头粥

食材:芋头100克(去皮切块)、大米50克、小米30 克、红枣3颗(去核)、姜2片。

做法:大米、小米淘洗干净,提前浸泡30分钟;芋头蒸熟后压成泥状;锅中加足量清水,放入米、红枣、生姜煮20分钟,加入芋头泥搅拌均匀,再煮 10分钟至粥黏稠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温和散结,适合日常养生或结节调理期食用。

清蒸芋头

食材:芋头200克(去皮)、枸杞5克、少许盐或蜂蜜调味。

做法:芋头切成2 厘米厚的块,放入蒸锅中蒸 15-20 分钟至软烂;枸杞用温水泡软,撒在芋头上,可根据口味淋少许淡盐水( savory 口味)或蜂蜜(甜味)。

功效:滋养脾胃、润肠通便,对消化不良、便秘人群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