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选手体重狂降,竟“饿死”了脂肪瘤?医生:长期健康管理是关键
近日,一场名为2025年中国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引发广泛关注。参赛选手杨亦宸在极限挑战过程中,意外发现自己手臂上的脂肪瘤随着体重下降明显变小,几乎消失。这一现象被网友形象调侃为“瘤子都饿死了”,在赞叹选手挑战精神的同时,也让“脂肪瘤”这一常见疾病重回公众视野,引发热议。
那么,脂肪瘤真的会随着人体脂肪减少而消失吗?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小勇对此作出专业解答:体重下降并不会让脂肪瘤完全消失,但控制体重、增加能量消耗,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缩小。
十几年“口腹之欲”养出网球大脂肪瘤
就在大众为“饿瘦脂肪瘤”现象津津乐道时,46岁的刘先生正在浙江省新华医院接受治疗。他的经历,恰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脂肪瘤的生长规律。
十几年前,刘先生身上开始出现两三个小脂肪瘤,不痛不痒,他并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上肢、背部和肩部竟陆陆续续冒出了十几个脂肪瘤。最大的一颗位于右侧肩部,已长到8×8厘米,宛如一个网球嵌在体内,凸起明显,质地坚硬。
这颗“巨物”不仅影响美观,更带来了实质性的健康问题。刘先生常常感到胀痛,肩膀还出现麻木症状,日益加剧的不适感终于让他下定决心就医。
经王小勇问询发现,刘先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许正是脂肪瘤“疯长”的推手。他每周至少两次与朋友吃夜宵,尤其偏爱烧烤和啤酒,平时几乎不运动,在高油高脂饮食的“滋养”下,身高175厘米的他,体重却达180斤,日常的体检报告上也显示,他已是高血脂人群。
“这位患者的脂肪瘤是在日复一日的‘催化’下越长越多、越长越大。”王小勇诊断后指出,这颗巨大脂肪瘤已深达肌肉层,压迫末梢神经,且与肌肉组织多有黏连,必须通过手术切除。所幸术后刘先生恢复良好,困扰他多年的胀痛麻木终于解除。
减肥饿不死脂肪瘤,科学管理需知这三点
王小勇介绍,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存在脂肪的部位。它就像一团被结缔组织包裹的“肥肉”,通常生长缓慢,触感柔软,且可移动。
“从西医角度看,脂肪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此外,激素水平变化和代谢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王小勇指出,而在中医理论中,脂肪瘤归属于“痰核”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聚而成痰;或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津液输布障碍,最终痰瘀互结形成瘤体。
“并不是所有肥胖人群都会出现脂肪瘤,但肥胖确实是其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针对野外生存比赛中脂肪瘤缩小的现象,王小勇分析指出,短期内急剧减重确实可能导致脂肪瘤体积相应缩小,因为瘤体内的脂肪细胞同样会被消耗。但他强调,这并不等同于“饿死”肿瘤,脂肪瘤的包膜结构依然存在,一旦恢复原有饮食和生活习惯,瘤体很可能再次增大。
大多数脂肪瘤除了影响外观外,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当脂肪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或位于某些特殊部位时,则可能引发问题。例如刘先生的病例,巨大的脂肪瘤压迫神经会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若生长在关节处可能妨碍正常活动;极少数情况下还存在恶变风险,需要引起警惕。
目前诊断脂肪瘤主要依靠触诊和B超检查,必要时可通过MRI或穿刺活检进一步确认。王小勇特别提醒,如果发现身体肿块在数月内明显增大、位置固定无法推动、边界不清或伴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排除恶性可能。
控制体重确实有助于抑制脂肪瘤的发展,但要真正解决问题,仍需依靠科学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不能仅寄希望于短期饿瘦。在预防方面,王小勇提出以下建议:
1.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频繁夜宵及烧烤类食物,坚持清淡饮食。从中医角度,还可适当食用山药、薏米等具有健脾祛湿、疏肝理气功效的食材进行调理。
2.坚持适度运动: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体重管理,也能促进气血流通。从中医理论看,运动有助于防止“痰瘀互结”,降低形成脂肪瘤的风险。
3.定期自查与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皮肤及软组织有无异常增生。同时,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抑,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