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码耳鸣信号,内外调护还耳际安宁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冯嘉宁 通讯员 吴煜
全文1,41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右耳里的轰鸣声像涨潮的海水,白天晚上都不停,连听到别人说话都觉得刺耳!” 42岁的吴女士(化名)饱受耳鸣困扰一个多月,不仅听力明显下降,还因为持续的声响彻夜难眠,情绪越发焦虑。初期她尝试了激素、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症状却毫无改善,直到在朋友推荐下前往浙江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主治医师李斌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才让她终于摆脱了这份煎熬,欣喜地感叹:“我的耳朵终于清静了!”

“很多人觉得耳鸣是耳朵出了问题,其实在中医看来,它是身体脏腑功能失调发出的‘警报’。”李斌医师解释,中医理论中有“耳为宗脉之所聚”的说法,耳朵并非孤立的器官,而是与肾、肝、脾等多个脏腑紧密相连,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平衡被打破,都会在耳窍有所反映。

辨证识因:

四种证型,读懂耳鸣背后的身体密码

李斌医师介绍,临床上耳鸣的中医证型多样,不同证型的症状与诱因各有不同。其中,肾精亏虚型耳鸣多表现为蝉鸣般的细弱声响,绵绵不休,常伴随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多因过度劳累、年老体衰耗伤肾精所致;肝火上扰型耳鸣往往突然发作,声音如潮水奔涌或风雷之声,声势浩大,还可能伴有口苦、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常由情绪压力大、郁怒导致肝火上升,循经扰耳引起;脾虚湿困型表现为耳鸣声音细微如丝,时断时续,感觉遥远,多因饮食不节,如过度节食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或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湿,清阳之气不能上濡耳窍;痰火郁结型耳鸣则会伴随耳内闷胀感、头重如裹、胸腔满闷,多因体内痰湿停滞日久化火,痰火交结阻塞耳道。

这些证型的出现,离不开内在脏腑失调与外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共同作用。除了脏腑功能本身的变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消耗精气,持续的焦虑愤怒会引发肝火,高糖高脂饮食或营养不良会损伤脾胃,而长时间高分贝使用耳机、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等现代生活诱因,也会直接刺激耳窍,诱发或加重耳鸣。此外,女性产后气血亏虚、突发性耳聋后遗症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耳鸣出现。若长期忽视,不仅症状会加重,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情绪抑郁等连锁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应对:

警惕危险信号,及时就医不延误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预防与缓解耳鸣呢?李斌医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改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耗伤肾精,加重耳鸣;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入,少吃肥甘厚味,避免损伤脾胃功能;秋冬注意保暖,防止血管受冷收缩导致内耳缺血;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尤其是有突发性耳聋病史者更需警惕。

情绪管理很重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因为情绪剧烈波动易扰动气血,诱发耳部问题。

老年人护耳,可以遵循耳机使用“三个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环境噪声超过60分贝时尽量不戴耳机。

日常按摩保健。李斌医师推荐鸣天鼓按摩法:双手掌心紧盖双耳,手指置于脑后,用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食指用力滑下弹击后脑风池穴附近,听到如鼓的声响,每次弹击20-30下,每日数次,有助于刺激耳部气血循环。还可以用中医外治法或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声音疗法,利用舒缓的背景声音掩蔽或缓解耳鸣感知,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出现耳鸣并非都能自行调理。” 李斌医师提醒,如果出现耳鸣持续存在不见缓解;伴有听力明显下降、耳内闷胀感或眩晕,需警惕突发性耳聋;尤其是突发性的剧烈耳鸣、短时间内听力骤降,或耳鸣严重影响睡眠、引发重度焦虑等情况时,需尽快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