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日浓,肿瘤患者如何“秋收冬藏”?
近来杭城气温骤降,秋燥日浓。对肿瘤患者而言,这一季节常因“正气亏虚”遭遇寒邪与燥邪的双重侵袭,成为病情波动的“敏感期”。杭州种福堂(艾克)中医院院长孙彩珍强调:“秋冬季节养护的核心是顺应‘秋收冬藏’规律,以‘扶正祛邪’为纲,帮患者筑牢身体防线。”
抗癌十载患者遇秋燥,中医精准调理解难题
“最近嗓子总是干得像冒火,便秘严重,夜里也睡不踏实。”69岁的戴阿姨(化名)走进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时,语气里满是焦虑。这位与结肠癌肝转移抗争10年的患者,此刻正遭遇秋冬季气候干燥带来的“难题”。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持续三个月的腹痛让戴阿姨确诊结肠癌肝转移,肿瘤已达7厘米,“手术后西医治疗很关键,但我更想靠中医稳住身体底子。”戴阿姨说,从那时起她便开始接受孙彩珍院长的调理。孙院长以茯苓、灵芝扶正固本,搭配野葡萄根、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药材,形成“扶正祛邪”的调理方案,陪着她走完10年治疗路。
自从今年4月停药后,戴阿姨本以为能安稳度日,秋燥却悄然而至。“她做过肠癌手术,肠道功能本就弱,秋季‘燥气’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必然导致肠燥便秘。”孙彩珍院长接诊后解释,肿瘤患者正气本就不足,秋燥耗伤津液,寒邪乘虚而入,很容易打破身体平衡。
针对戴阿姨的情况,孙院长在原有抗癌方剂基础上,加入润肠通便、清肺润燥的药材,既延续清热解毒的“去邪”功效,又强化滋养肺肠的“扶正”作用。1个半月后复诊时,戴阿姨的便秘症状已明显缓解:“现在每天排便正常,嗓子不燥了,早上还能去公园打打太极,真的太感谢医生了。”
肿瘤患者想要安稳度过秋冬季节
医生指出养护要抓住“三个核心”
“肿瘤在中医理论中,本质是‘邪气聚结’的结果,而患者普遍存在‘正气亏虚’的情况,就像城墙不够坚固,自然容易被外邪攻破。”孙彩珍院长指出,最近气温骤降会导致寒邪侵袭,会耗伤人体阳气,使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加重肿瘤患者的身体不适;同时秋冬季气候干燥,“燥邪”易损伤肺脏,而肺作为人体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削弱患者的抵抗力,双重因素叠加,让此时成为肿瘤患者的“多事之秋”。
孙彩珍院长建议,想要让肿瘤患者顺应“秋收冬藏”的规律安稳度过秋冬,关键在于围绕“防寒邪、润燥气、扶正气”三个核心,做好全方位养护。
防寒保暖,重点守护“阳气关键区”。“寒邪伤人先伤阳,肿瘤患者阳气本弱,保暖绝非‘多穿件衣服’那么简单。”孙彩珍院长强调,秋冬季保暖要瞄准四个“关键部位”。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外出务必戴帽,避免冷风直吹;颈部有大椎穴等要穴,寒邪易从此侵入,出门可系围巾,洗头后需彻底吹干头发;背部对应脏腑俞穴,尤其是心区,受寒易引发胸闷,建议穿带帽外套或马甲保暖;足部“寒从脚起”,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可加艾叶、生姜驱寒,促进气血循环。
饮食调养,润燥温中,吃出“抵抗力”。“秋冬季节,饮食要做到‘润而不寒、温而不燥’,既要解秋燥,又要护脾胃。”孙彩珍院长给出饮食建议,患者应避开寒凉生冷(如冰淇淋、苦瓜)、油腻辛辣(如油炸食品、辣椒)等食物,这些食物易伤脾胃阳气,加重燥邪侵扰。日常可多吃山药、小米、百合、银耳等温和食材,兼顾润燥与营养。
起居运动,藏养精气,适度“动与静”。“起居上要‘早卧早起’,藏养精气才能扶正气。”孙彩珍院长建议,患者需在晚上11点前入睡,10点左右最佳,此时是阳气修复、毒素排出的关键时段,熬夜会直接耗伤正气;早上最好在6-7点起床,此时大肠经当令,利于排便,8-9点前必须吃早餐,避免损伤脾胃。
运动方面,孙彩珍院长主张“温和适度”。“快走、太极、八段锦这类运动最适合,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她解释,出汗过多会耗伤津液,损伤肺气,反而不利于恢复,每次运动20-30分钟,每周3-4次,既能活血又不耗气,利于肿瘤患者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