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痒”到睡不着?七旬大爷开水烫澡止痒反加重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煦
全文1,802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入秋后皮肤就干得发紧,越抓越痒,用开水烫完才舒服点,没想到越烫越严重,浑身都起了红斑,甚至渗液……”近日,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迎来不少被瘙痒困扰的患者,70岁的张大爷(化名)就是其中之一。皮肤科卜璋于主任医师提醒,秋冬季节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期,其症状易与普通皮肤干燥混淆,不当护理可能加重病情,需科学应对。

七旬大爷开水烫澡止痒,竟越治越重浑身渗液

据了解,张大爷的瘙痒困扰始于五年前,最初是小腿外侧反复发干发痒,不分季节都会偶尔发作,他误以为是“年纪大了皮肤抵抗力差”,没放在心上。可这瘙痒从未真正消失,春季会因花粉、尘螨刺激轻微加重,夏天气温高出汗后也会泛起痒意,而到了秋冬季节,随着空气干燥、气温下降,瘙痒便会变本加厉。从最初的小腿,逐渐蔓延到大腿、胳膊,最后连后背、腰腹都没能幸免。

“一开始用温水洗还能缓解,后来必须用滚烫的水冲,烫得皮肤发红发烫才舒服。”张大爷说,后来他还听说“盐水杀菌、白酒止痒”,便时不时用盐水擦洗、白酒涂抹患处,可情况却越来越糟。皮肤变得越来越干,一抓就掉皮屑,抓破的地方开始渗液、结痂,新的红斑又在旧伤口周围冒出来,“穿衣服磨得疼,晚上能痒醒三四次,抓得浑身是血痕,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

直到最近,张大爷发现渗液的地方开始红肿、隐隐作痛,才在家人的催促下来到卜璋于主任医师处就医。“张大爷就诊时,全身多处皮肤已经出现红斑、增厚,部分区域还有破溃渗液,属于比较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皮肤科卜璋于主任回忆道,经过详细问诊得知,张大爷年轻时就有过敏性鼻炎,换季时总打喷嚏、流鼻涕,这正是特应性皮炎的“特应性体质”特征。用开水烫、盐水擦、白酒涂的错误做法,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皮肤屏障,雪上加霜让过敏原和细菌更容易侵入,陷入“瘙痒—搔抓—炎症加重”的恶性循环。

针对张大爷的病情,卜璋于为其制定了“先控后稳”的治疗方案:口服抗炎及止痒药物,配合外用药物缓解急性症状,半个月后他的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转入长期主动维持治疗,重点强调润肤护理。如今,张大爷已养成科学护理习惯,及时擦汗、规律涂抹润肤乳,做好防护,病情已明显稳定。

特应性皮炎秋冬季为何高发?皮肤屏障受损是关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特应性体质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一年四季均可能发作,并非大家常说的简单‘湿疹’。”卜璋于介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核心与三大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如丝聚蛋白缺陷)以及外界刺激,而秋冬季节的环境特点,恰好精准击中了这些“薄弱点”,使得患者更容易在秋冬季节病情加重。

“随着秋冬季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皮肤水分加速蒸发,皮脂分泌随之减少,本就脆弱的皮肤屏障保护力会进一步削弱,从而让皮肤表面的菌群更容易侵入皮肤,进而诱发或加重炎症。此外,秋冬季节增添衣物导致的局部摩擦、干燥的室内环境、昼夜温差带来的冷热交替刺激,还有感冒、疫苗反应等,都可能成为特应性皮炎发作的‘导火索’。”卜璋于说。

卜璋于强调,特应性皮炎无法“根治”,治疗核心是控制症状、打破恶性循环,再通过长期温和护理调理免疫平衡,部分患者随着免疫功能的稳定调理,症状可能会完全缓解。他指出,应对该病,需抓好“规范治疗+科学护理”两大关键点。

在规范治疗方面,患者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购买药膏(部分号称纯中药制剂也可能含有激素)随意涂抹;急性发作期以快速控制炎症、缓解瘙痒为主,稳定期则侧重温和方案主动维持治疗,切勿症状一好转就擅自停药,否则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日常护理更是重中之重。卜璋于建议,特应性皮炎患者穿衣应以轻薄透气的纯棉材质为主,儿童穿得比成人更简约,保持手微凉、颈背暖的状态,避免过热出汗刺激皮肤;洗澡无需每天进行,水温需控制在35℃—37℃,时长5—10分钟即可,避免碱性清洁产品,洗完后轻擦至皮肤微湿时,立即涂抹润肤乳锁水。“润肤乳用量一定要充足,成人每周约200—300克,儿童约100—200克,婴儿约80—100克,每天可根据皮肤干燥情况多次涂抹,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湿效果。”

“特应性皮炎作为一个慢性病,除了规范治疗,日常护理同样重要,尤其是老年人,要摒弃传统的错误止痒方式,重视皮肤屏障的修复。”卜璋于呼吁,大家若出现反复皮肤瘙痒、湿疹样皮损,需警惕特应性皮炎,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才能摆脱瘙痒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