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杭州,从何而来?——杭州“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的创新实践

杭州日报
浏览量
全文3,665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在杭州,温暖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流淌。

2024年,杭州4个社区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2025年,布局60个基层村社和21个行业领域市级试点……试点工作从4个社区破题,向全域推进。

当专业社工的理性精准遇见志愿服务的感性热忱,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正在杭州的街巷阡陌间悄然展开。杭州这场以专业力量赋能志愿服务、以志愿活力补充专业体系的探索,正在重新诠释“温暖”这个词语的时代内涵。

厚积薄发:杭州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双核驱动”

杭州的“暖”,非一日之功。这座千年古都早已将精细化治理写入城市基因,让温暖成为可触可感的日常体验。

作为制度创新的“先行者”,杭州推出《杭州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市、区两级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完成率达100%,重点领域志愿服务品牌化率、“两企三新”等重点行业领域志愿服务参与率均达90%以上。2025年,杭州发布《关于开展杭州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为志愿服务事业保驾护航。

数字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温暖积淀:截至目前,全市持证社工达5.5万人,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数位居全国前列;注册志愿者超400万,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暖心力量”。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身影——他们是掌握专业方法的“社会医师”,用科学精准的服务化解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痛点;他们是心怀热忱的“社区园丁”,用无私的奉献滋润着城市文明的土壤。

“这不是从零开始的创新,而是在深厚积淀上的升华。”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实的基础如同肥沃的土壤,而真正的创新之花,则需要精准的浇灌与培育。如今,专业社工的“精准施策”与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正通过党建引领这根“绣花针”,串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编织出一幅名为“最暖杭州”的锦绣画卷。

探路先锋:解码4个试点社区的“融合样本”

沃土育新苗。当中央社会工作部部署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杭州的4个社区成为首批“试验田”,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破题探路。

A

清晨的九堡社区,社工陆佳丽穿行在纵横的街巷中,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这个3.75平方公里的社区承载着3万多新老居民的安居梦想,也面临着流动人口占比高达80%的现实挑战。

“我们以儿童为纽带,用专业方法破解治理难题。”专业方法,正是社区创新推出的“幸福九好”项目。这个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实践,通过九个“好好”系列子项目,构建起“专业社工统筹+骨干志愿者牵头+普通志愿者执行”三级协作机制。

在“九宝学堂”里,社区内退休教师王奶奶正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她还有一个身份:“共享奶奶”志愿者。这也是“好好学习”儿童教育服务的生动场景。专业社工为“房东奶奶”群体组织教学经验培训,制定课后托管标准化流程。“我们不再是简单地照看,而是有方法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陆佳丽说。

专业力量的赋能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在“好好认知”周末成长体验中,社工主导需求调研与资源整合,联动浙大、中国美院等高校志愿者设计品格营、民族文化体验等课程;在“好好实践”劳动教育中,“房东爷爷”在社工的课程设计指导下,将农耕经验转化为系统的劳动课程。

目前,项目成效显著:83%的参与儿童行为习惯得到改善,志愿者队伍留存率高达85%,形成了“受助—助人—融入”的良性循环。

“从课后托管到心理支持,从劳动实践到议事参与,每个环节都有专业设计和标准流程。”陆佳丽表示,“幸福九好”不仅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更探索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型社区融合样板”的创新路径。

B

翻开拱墅区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的工作日志,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的烟火日常。“李阿姨希望规范电瓶车充电桩位置”“快递小哥反映进小区送货不太方便”……这些看似琐碎的诉求,在他手中化作一幅精细的社区需求地图。

“过去我们靠的是热情,现在靠的是专业。”在社区服务了十二年的志愿者毛菊珍感慨道。她口中的“专业”,正是和睦社区近年来探索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新模式——以“睦邻家园”品牌项目为引领,让专业力量与志愿精神在老旧社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这个位于拱墅区的老旧社区,曾面临设施老化、人口老龄化等典型治理难题。“我们不再是‘头痛医头’,而是用专业方法系统施策。”周呈指着社区绘制的“三张清单”介绍说。专业社工团队开发的《老年群体多维需求评估量表》,通过拆违建、收商铺、腾车棚、筹房源四大抓手,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养老园”,嵌入日间照料、康复理疗等12项功能。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周呈说,社区由108位党员带头人组建56支专业服务队,去年通过党建联席会议攻克39项治理难题。

C

这种专业与志愿的融合,在滨江区火炬产业社区展现出更生动的图景。作为全国首个纯产业型社区,这里集聚着1858家企业、3.3万名以90后为主的青年职工。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工作岛”与“生活圈”割裂,社区创新推出“炬”合力·共建“家”项目,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螺旋机制,破解产业社区的治理难题。

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企业职工担任的“创业导师”志愿者正在为初创团队提供咨询,隔壁教室里的设计师志愿者开设的美学课堂座无虚席。这些看似分散的活动,实则都在“1+5+N”服务体系框架下有序运行。

“‘炬’不仅是火炬,更代表着‘聚’的核心理念。”高级社工师由玥介绍,项目以“炬”文化为核心,构建了企业侧的“炬”友家和员工侧的五大板块——“炬”健康、“炬”发展、“炬”温暖、“炬”活力、“炬”安家,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我们不再是简单组织活动,而是用产品思维开发标准化服务包。”由玥指着墙上的服务图谱说。在“炬”健康职工护航计划中,专业社工构建了“筛查—预防—干预—康复”四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炬”发展人才跃迁计划中,志愿者中的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产业链侦探团”,提供技术咨询和需求对接。

如今,这里的志愿服务已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教育机构关注员工子女开展的“小候鸟”课程,企业工会代表组成的协调员队伍,都在专业框架下焕发活力。这种“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扎根”的模式,让3.3万名青年职工从“产业候鸟”转变为“家园共建者”。

D

在另一边的临安区月亮桥村,生态守护成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首个突破口。这个坐落于天目山下的古村落,正以“月桥织梦·天目同行”品牌项目为引领,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我们创新‘1+1+1+X’机制,让党员、社工、志愿者各展所长。”月亮桥村驻村助理朱宇捷介绍。这套专业工作机制,促成1名党员带动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1名村民骨干,联结X名志愿者共同参与,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专业化运作让志愿服务焕发新活力。在“天目暖城·七彩临安”志愿服务品牌下,村里成立了一支“天目绿”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下设赛会保障、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宣讲、生态教育四支专业服务队。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无痕山野·净山行动”等户外公益项目成功落地,“垃圾换咖啡”成为吸引游客参与环保的创新载体;志愿者定期组织产业赋能培训,帮助本地漂流、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如今,“天目月乡”村落景区片区组团发展的前景越发广阔。“我们不仅要守护好天目山的生态底色,更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朱宇捷说。

一城一心:从盆景到风景看杭州实践的“全局意义”

试点的意义不在造“盆景”,而在育“风景”。杭州正将试点经验标准化、工具化,推动形成“一社区一品牌”的创新格局。

“我们要探索的,是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温暖治理模式。”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在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教授金碧华看来,杭州试点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创新:“这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变革,更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革新。它将专业社工的精准施策与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有机结合,让专业与爱心相互滋养,让制度与温情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

这场温暖变革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了政府、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关系。政府从“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平台搭建者”,专业社工从“服务执行者”升级为“赋能引导者”,志愿者从“辅助力量”成长为“治理主体”。这种角色的重塑,不仅释放了社会治理的巨大潜能,更在过程中培育了市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温暖需要传递,爱心渴望同行。”正如火炬产业社区高级社工师由玥所说,“当我们用专业的方法点燃善意的火种,就能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杭州的温暖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底色,“最暖杭州”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当老人独居时有邻里关怀,当双职工家庭为孩子放学无人带发愁时有托管服务,当新市民初来乍到时有接纳的怀抱——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当专业力量与万家灯火相遇,一座城市的温度正在被重新定义。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