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哪些是抄袭模仿哪些是独创?——学界业界在“浙”探索AI知识产权“中国路径”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朱晶晶
全文1,406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杭州新闻讯  11月9日9时30分,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在“2025之江营商论坛”上的发言引发全场沉思。“如果用户只是简单输入指令,对生成内容没有明确预见,通常不能主张著作权。”这位知识产权专家顿了顿,环视会场,“但若把AI作为工具反复修改生成物,就可能体现用户的独创性贡献。”这两句话清晰划出了AI“原创性”认定的关键分水岭。

这番话击中了在场数百名AI企业代表的困惑,包括蚂蚁集团知识产权副总监沈晓东。他微微颔首,随后在采访环节直言:“没有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企业就像在裸奔。缺乏确权机制将导致抄袭模仿和技术泄密频发,这对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

那么,在AI创作爆发式增长的今天,究竟谁才拥有“原创”的发言权?企业的焦虑,正是此次论坛希望破解的核心议题。浙江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已集聚了阿里云、“杭州六小龙”等一批领军企业。今年1月至8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高达4226.2亿元,同比增长21.9%。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

“我们在出海过程中,就常常遭遇竞争对手及NPE的知识产权狙击。”杭州市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口中的NPE,即非专利实施主体,业界俗称“专利流氓”。面对困境,浙江企业主动出击。论坛现场,科百特与香港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位总监信心满满:“香港隆天拥有覆盖全球15个主要城市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这将帮助我们在全球市场快速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和侵权防御体系。”

国际合作只是浙江构建知识产权防护网的一环,突破当然也不能止步于企业层面。浙江率先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制度,将人工智能模型参数及生成物纳入登记范围。“这一制度能帮助企业减轻举证负担。”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副处长金云翔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浙江已吸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主体来浙提出登记申请6.5万件,已发放登记证书2.7万件,约占全国登记总量的66%,覆盖97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的87个。其中,高质量AI数据集超1000件。

更令人振奋的是转化成果,这些数据知识产权已累计实现直接转化应用金额108亿元,约占全国数据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总额的七成,真正让数据资源“供得出、聚得拢、用得好”,为AI模型训练和迭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燃料”。

解决了数据的“合规”问题,AI“原创”的界定又该如何突破?学界与政府正携手破解这一难题。论坛开幕式上,《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这份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共同研究的报告,系统回应了业界关切。

研究报告团队核心专家崔国斌教授阐释道:“我们结合大模型发展现状,重点围绕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法律保护路径展开分析。”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有关专家对此高度评价,认为报告在训练数据合规性、AIGC作品版权归属等关键问题上给出了清晰指引。

更持久的机制正在建立。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联合清华浙江长三角研究院共同成立知识产权中心,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指导建设。该中心将重点开展AIGC版权归属、算法可专利性等前沿研究,推动形成可落地的立法与政策建议。

从企业出海遭遇狙击到构建全球防护网络,从数据产权制度破冰到百亿转化成果,浙江在AI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探索,正为全国乃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鲜活的“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