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家书,半本“民国” 浙图馆藏百年家书整理点校 《问西家书》出炉
都市快报讯 墨痕犹新,首度启封。上周末,浙江图书馆藏百年家书原件重磅展出,解锁古籍活化新篇。近三百封民国家书,经系统整理与精心点校,正式面世。
这部古籍活化的成果就是《问西家书》,由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镇点校整理。全书收录了富阳龙门古镇孙氏后裔孙问西于1914年至1933年间写给父亲及亲友的295通信札(原件藏于浙江图书馆),完整勾勒出一位江南学子从故里走向国际舞台的人生轨迹。
孙问西何许人也?1894年,孙问西出生于浙江富阳龙门,原名孙家桂,1919年改名智舆,字问西,以字行。浙江宗文中学毕业,历试甲等第一,给予褒奖状(浙学有褒奖状自此始)。
孙问西为抗日英雄孙承熙之父、孙晓梅之叔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于外交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这些书信内容包罗万象,完整勾勒出一位江南学子从故里北上求学、入职外交、辗转职场的人生轨迹。
作为抗日英雄孙承熙的父亲,抗日英烈孙晓梅与著名杂文家何满子的四叔叔,孙问西的295通信札,不仅细致描绘了他求学的艰辛、职场的浮沉、家庭的牵挂与婚姻的况味,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更翔实记述了1920年他奉命赴意大利公使馆任职的海外经历——历时49天、行程三万余里的远洋旅途见闻,初到罗马面对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的困境等,字里行间满是个人悲欢与家国情怀,堪称近代读书人的奋斗日志与微观民国史缩影。
近三百封民国家书,鲜活呈现了北洋时期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兼具文献价值与人文温度,更为民国史与浙江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与分析视角。
《问西家书》的发布,不仅为民国史和浙江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更以独特的“子辈叙事”视角,为解码近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社会转型提供了独特窗口。这部跨越百年的家书,既是一部家族史、个人史,更是一部微观民国史,承载着“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在时光淘洗中愈加彰显历史重量与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