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与赛努奇博物馆合作举办的“金石遗珍——中国18至20世纪的古代发现与艺术复兴”展览亮相巴黎

▲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居中)、文化参赞王茵(右一)、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右二)与浙博代表团合影
11月7日,由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即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浙江省博物馆合作举办的“金石遗珍——中国18至20世纪的古代发现与艺术复兴”展在位于巴黎的赛努奇博物馆拉开帷幕。

陈力公使参观展览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先生、文化参赞王茵女士莅临展览开幕活动,赛努奇博物馆馆长、展览策展人易凯(Eric Lefebvre)及浙博艺术研究部主任卢佳、保管部副研究馆员陆易陪同陈力公使、王茵参赞参观展览。








展览分为“寻找古代碑刻”“全形拓的发明”“金石学扩展”“碑学派书法”“博古花卉画的产生”“金石学与物质文化”六个单元,近150件(组)展品涵盖了青铜器、拓片、书法、绘画、印章等,包括清代以来的六舟、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作品,也有法国汉学家谢阁兰、沙畹等人在中国拍摄的石碑、石窟造像等照片。全面呈现了十八世纪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在对青铜礼器和石质碑刻的研究基础上,将拓片作为创作媒介,融入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中的历程。

“金石遗珍”展览中的拓印体验空间

赛努奇博物馆大厅“金石遗珍”展览明信片

“金石遗珍”展览图录(居中)
赛努奇博物馆易凯馆长说,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向法国公众展现中国艺术中一个重要领域——金石学,特别是拓印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拓印这种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曾用于拓取碑刻上的文字,其成品为拓片。到了19世纪初,伴随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反映器物立体形制的“全形拓”技艺,这是一场“视觉革命”,它使人们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它们,希望给法国和欧洲观众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新视角的解读。



巴黎地铁站和街头的展览海报
浙江省博物馆曾于2005年与赛努奇博物馆合作举办“浙江青瓷展”。此次“金石遗珍——中国18至20世纪的古代发现与艺术复兴”展览是中法两国博物馆共同研究中国金石学的成果首次和法国观众见面,也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十年来赴欧洲参展文物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一次。

2005年赛努奇博物馆举办“浙江青瓷展”时的大门

2025年11月7日的赛努奇博物馆大门
该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