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那几双总是眯着的眼睛,牵动了他的心……

作者:记者 吴越溪
全文1,808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课堂上,那几双总是眯着的眼睛,牵动了我的心。”在甘孜白玉县中学“临安班”的课堂上,杭州支教老师钱厉的这句感慨,开启了一场跨越2600公里的爱心配镜行动。11月9日,钱厉老师告诉记者,“临安班”的几名同学已经戴上来自临安的新眼镜了。

配图1

为什么要配新眼镜,眼镜又为什么来自临安?这要从两个多月前说起——

今年8月底,临安区第三批援派白玉县的4名优秀教师抵达甘孜白玉县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结对支教工作,共同负责“临安班”的教育教学。

他们分别是临安区青山中学的资深教师周文、临安区青云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一级教师孙庆华、临安区实验初中数学老师袁志军和临安区钱锦学校初中部德育处主任钱厉。

“我们四位临安的老师共同负责的班级就叫作‘临安班’,我是班主任,教语文,其他老师也是身兼数科。”钱厉介绍,他之前是体育老师,但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的生活,等到下学期还会教体育。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临安人,他第一次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白玉县城时,产生了高原反应。“这是个平均海拔约3500米,最高山峰海拔近5000米的川西县城,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是临安区的三倍还多,人口却仅有5万多人。”

白玉县只有一所初中,孩子如果想进一步升学,就要到康定、雅安、成都等大城市去读高中。

因此,钱厉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努力,让孩子们用知识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配图2

关注到学生近视,钱厉老师寻找“清晰方案”

这段时间,钱厉在上课时留意到一个让人心疼的细节:课堂上有几位学生近视了,总是眯起眼睛看黑板,为了看清内容,他们有时还需要从后排走到前排。

钱厉询问后得知,这几位学生近视,却无法配眼镜——有些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还有些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基本是住校的,家在偏远的牧区,差不多半年才能回家一次与父母团聚,所以没人能带他们去配眼镜。”

川西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钱厉介绍,川西地域辽阔,家里最远的孩子到白玉县中学上课,单程近200公里。特别是现在的牧区,山上已经下雪了,山路曲折遥远。

配图3

这一点,在今年9月的一次家访过程中,钱厉和其他支教老师就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漫漫家访路”。

于是,钱厉立刻行动,他先带领这几位同学前往白玉县唯一的眼镜店验光,随后联系了远在临安的毛源昌眼镜。“我在临安教书时,他们也会在学生体检时举行一些免费公益活动。”临安的毛源昌眼镜得知情况后,决定为孩子们免费配镜。

配图4

钱厉将验光数据发回临安后,他们还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直播选框”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挑选自己喜欢的镜框。

这两天,这些凝聚着爱心的眼镜,跨越2600多公里,从临安来到了白玉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已经戴上新眼镜,在后排也能清晰地看见黑板上的每一个字了。

配图5

每一双曾因近视而眯起的眼睛,都藏着对知识的热忱。“我希望他们能看清黑板,不要因为近视而影响学习。”

爱心不止配镜,温暖在高原慢慢发芽

这并不是一场“特殊”的爱心行动——作为班主任,钱厉一直像“临安班”的大家长一样,关心着同学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记者采访时,钱厉正带着一位生病的住校的学生,在医院看病。

钱厉一直都是一位热爱记录生活的人。早在2020年在临安锦城教学时,钱厉就开设了视频号,记录他和临安孩子们的故事,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现在到了白玉后,这个视频号就记录了他和白玉孩子们的课堂与生活。

白玉的冬天,气温骤降,许多孩子衣着较为单薄;藏区的女孩子头发又多又长,但是洗完头发后几乎都是等待自然干;家访时,藏族女孩为老师们清唱《天路》,歌声清亮……他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布在自己的视频号上,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配图6

不少人看到后深受感动,表示愿意为白玉的孩子们出一份力,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钱厉老师的“白玉爱心群”由此应运而生。

眼镜、帽子、耳罩、球鞋、干发帽、棉衣等物资通过快递纷至沓来,有的是支教老师自己买的,更多的是临安的爱心人士捐赠的。

配图7

据悉,自2021年临安区和白玉县开展对口支援以来,临安区始终把教育作为帮扶重点之一,累计投入援建资金超1800万元,统筹推进了教学楼、宿舍楼、医务室、盥洗设施等教育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白玉县中小学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其中,2023年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天目楼”,有效解决了白玉中学2000余名师生迫切想要解决的洗澡和住宿问题。

“陌上临安,花开白玉”,每一次坚定的援手都在搭建知识的桥梁,每一份善意都在滋养高原孩子的梦想,这正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