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课堂?且看这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成果展示

作者:通讯员 童骏飞 记者 李建刚
全文1,644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全新变革契机。为探索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上城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成果展示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第十四届课堂节于11月9日隆重开幕。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安徽、湖北、浙江等多地实验学校的领导及老师300人参加了开幕式。

受课堂节承办方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之邀,南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俊锋先后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本次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执行理事长张立栋主持。

本届课堂节,是以“AI赋能思维课堂”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思维课堂深度融合变革的实践平台;是多校携手探索AI赋能思维课堂融合新路径的全新起点;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共创思维课堂新样态、共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节点。张立栋执行理事长从指导思想、活动主题、内容安排等几个方面对课堂节方案进行解读。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德芳致辞。他表示,东城教育集团十六年坚持举办课堂节,彰显教育情怀,集团借课堂节推动学生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成绩显著。他指出,面对AI浪潮,本次课堂节集团确定“AI赋能思维课堂”主题,希望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明确AI是教学工具而非目的,在运用AI技术时需警惕风险。他还提出学AI守初心、用AI助教学、融AI探未来的期望。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杨俊锋作《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专家报告。他表示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加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知识解答、生成个性化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还助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他指出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关键部分,在教育资源建设与优化中,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尤为重要。他进一步指出,教育过程可分为数字资源建设、数据资源利用、形态重塑三个阶段,但在运用AI与教育融合时需警惕技术伦理、隐私保护及技术依赖风险。杨俊锋教授还鼓励教育者积极探索AI应用,构建更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南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先生作《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变革与课程教学创新》专家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学生参与度及学习兴趣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同时探讨了微型互动平台、微课等现代技术对优化学习体验的助力。他肯定了创建学习小组、深化团队合作以及落实因材施教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分析,既阐述了AI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方面的作用,也指出当前教育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以及平衡教育公平与质量等挑战。桑新民教授还倡导教育工作者持续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以适配21世纪教育发展需求。

记者获悉,接下来的课堂节中,各校的代表老师课堂展示以“AI赋能思维课堂”为钥,解锁教学新范式、碰撞育人新灵感,让思维在交流中升华、技术在实践中落地。

“有幸参加本次活动,深受启发,既让我们看到AI赋能教育的广阔空间,更明确了党建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未来我们会以党建为纽带,将讲座中的先进理念融入支部工作,助力两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印象最深的是怎么用AI制作微课,特别简单,操作性强,AI对教学内容方面有一个最基本的评估,老师可能会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想要躺平的老师可能会面临淘汰,大家必须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方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 新疆阿克苏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李晓洁说。

“AI时代,知识的获取不再是难点,如何对信息进行甄别、整合与创新,成为教学的新核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学生探究路上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思维教练。接下来,我将组织老师率先学习使用可靠的AI工具,将其融入备课和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进行探究、协作与创造,研讨如何在学科中有效赋能,而不被技术“绑架”,守住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中心学校党委书记李龙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