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云端 朱军岷成乌镇互联网大会焦点人物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通讯员 润丹
全文1,023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杭州日报讯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现场,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带着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家族技艺,向全球展示着千年铜艺的数字化新生。

2004年起,他与父亲朱炳仁倾其所能,累计用125180余吨铜在杭州河坊街建造了全铜世界——“江南铜屋”。而今,他带领这个始于1875年的百年铜艺品牌,完成了从工坊到云端的跃迁。

在乌镇峰会上,朱军岷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的“AI技术+新媒体矩阵+热点运营”三维发展模式,引起了媒体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了互联网大会的焦点人物。

“互联网为传统非遗插上了翅膀,”朱军岷感言,“AI技术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品牌将AI深度应用于设计生成、工艺优化全流程,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2024年,通过巧妙结合热点事件,实现全网曝光约105亿次,9次跻身抖音热搜全国榜前十。

朱军岷每晚都会出现在直播间,时而身着笔挺西装如学者般严谨,时而配合网络热梗拉近与年轻人距离。“通过这些形象转变,我们希望让年轻人感受到铜艺可以很国潮、很时尚。”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深谙“承”与“传”的辩证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铜基本就是两种颜色,一种是金色,一种是古铜色或青铜色。”不满足于祖辈传下的色彩,朱军岷远赴国外考察。

他从美国加州艺术大学的火枪上色技术中获得启发,回国后借鉴珐琅彩工艺,反复试验近三年,最终开创了“铜上釉”新工艺。

这一创新让铜器脱离了单调的色彩,拥有了更多艺术可能。他秉持“技艺共享”原则,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让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

“百姓用得到的东西,才叫传承。”这是朱军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让中国数千年的铜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朱军岷提出了“让铜回家”的理念。在他的创新下,“朱炳仁·铜”从传承技艺的工坊,升级为拥有6大艺术中心、230余家非遗生活体验馆的行业标杆。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朱军岷始终秉持“非遗带非遗”的使命。

他主动运用自身流量,为“临安山核桃”“九芝斋糕点”等非遗老字号品牌拍摄短视频,有效提升其曝光与关注度。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与其父朱炳仁成就了一门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佳话。但他从不将技艺私藏,而是积极投身国家艺术基金“铜雕艺术人才培养”等项目,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人才。

这份源于传承、成于共享的理念,将持续推动“朱炳仁·铜”品牌的实践。11月18日,品牌将迎来首届“感恩贵人节”,以此回馈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