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 余昌梅的小画大作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全文1,147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杭州日报讯 从江南烟雨到塞北风沙,从雪域绝壁到瀚海孤烟,余昌梅将20载远行足迹化为胸中丘壑。

11月7日至11月21日,“远行——余昌梅写生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活动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浙江画院主办,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协办。

余昌梅,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山水画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余昌梅的艺术信条。他摒弃主客对立的写生观,而是将画家作为认知主体,站在自然对面进行观察分析的理性探索。他认为,每一个久居城市的画者,都应该是意在山林的远行者。

在余昌梅心中,人类不过是自然史诗的读者,需心怀谦卑,聆听其声,感知其脉,尊重其存在。他选择以东方“参悟造化,与道冥合”的谦卑融入自然——苍茫天地间的一汪水,一棵树,一块石,皆是人与自然之间静默而有力的深刻理解与合作。画中一石一树,都是饱游饫看后提炼升华、人格化的生命共鸣。

传统不是庙堂佛龛,而是可闯入找趁手兵器的“东海龙宫”,可以膜拜,不必“神化”。正如策展人吴顺华所言,余昌梅的笔墨是“静默而有力的合作”,在行走中涤除陈腐,将天地浩气凝为心象风景。他将南方的钟灵毓秀、北方的苍茫寂寥、瀚海的烟波浩渺乃至雪域高原的尖峰巨障,尽收胸中。他用远行的背影涤除陈腐、激活笔墨,化万千于纸上丘壑,与自然和解共生,与时代精神合拍。

在浙江美术馆展厅,余昌梅选择以“小”破局。100余幅小画无繁复技法,唯有直面真实的勇气。

在大型美术馆以小幅作品示众,须是艺高人胆大。这些小画如同“暴露感极强的山脊线”,笔触鲜活不容有失,如同攀登者在危险却醒目的山脊线上行走。它们以写生为支点,撬动被都市掩埋的精神原乡——枯笔淡墨间,山风穿谷的呼啸、浪礁相击的轰鸣隐约可闻。

这恰恰是他用藏一手和露一角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表露“大野心”。 这种“藏露哲学”,正是艺术家对“尽精微而致广大”的当代诠释。这一次“小展”,正是余昌梅在远行轨迹里的尽精微,致广大。

在宣纸上氤氲开山脊连绵的逶迤,浪礁缠绵的和鸣,幽谷白练的山风……但画作并非终点,而是折射万千可能的棱镜。当城市藩篱中的人们驻足画前,雪域经幡的震颤、林间晨雾的氤氲,皆可成为个体生命的镜像。那些未完成的诗稿般的笔痕,邀请观者以自身经验补全意境,在“结痂重生”中寻回与自然的契约。

余昌梅希望把作品当作一面棱镜展现给观众,让每个观众从中看见自己的山川湖海。这些小作品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观众,都是远行的深情凝望,见证了余昌梅这些年行走自然海纳天地的胸中大块。

正如展厅余韵中残存的墨香,墨香里或许还残存着山野湖海的清冽,那是远行者留给观众的注脚,也是余昌梅用笔墨丈量大地的生命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