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楹:藏印时光 串起文人流派印华章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赵艳
全文1,485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杭州日报讯  一方方古朴的印章,一页页珍贵的印谱,它们曾是平湖葛氏传朴堂的珍宝,如今汇聚于西泠印社美术馆,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关于收藏、友谊与文化传承的动人往事。

1962年,西泠印社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捐赠——43方明清流派篆刻传世之作,其中包括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篆刻史上的经典作品。

这些珍品的捐献者,正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著名金石收藏家葛昌楹。葛昌楹身后家属又捐出10方印章,葛家两次一共捐给西泠印社53方印章。

1917年春,西湖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已走过十三个年头。印社创始人吴隐、丁仁特邀首任社长吴昌硕刻制一方印章。

印面为“西泠印社中人”六字,边款上刻着“石潜、辅之两兄属刻,持赠书徵三兄社友金石家。丁巳春仲,安吉吴昌硕”。

这方印章是吴昌硕74岁时的作品,朱文篆法古朴,一派石鼓文气象,章法处理上富有变化,线条斑驳厚实,边框处理独具匠心,堪称吴昌硕晚年炉火纯青的绝世佳品。

收印者“书徵三兄”,正是葛昌楹。葛昌楹(1892—1963),字书徵,浙江平湖人。他出身于藏书世家,祖父葛金烺、父亲葛嗣浵皆酷嗜古籍善本与名人书画。

家中专辟“传朴堂”与“爱日吟庐”,收藏经籍方志和古今法书名画,聚书五十万卷,被张元济誉为“浙西之冠”。

葛昌楹少年就读于稚川高等小学堂,及长入苏州东吴大学,民国初移居上海,与弟葛昌枌均成为吴昌硕座上客。

葛氏昆仲温雅好学,酷嗜印章,又出自富裕的书香世家,十七八岁时即敦请年近古稀的胡钁为其刻姓名对章。

吴昌硕前后为葛氏兄弟镌印达四五十余方,皆为精品。除“西泠印社中人”外,还包括许多葛昌楹自用印。

印人徐新周、吴隐、丁仁、郑文焯、王大炘、赵叔孺、王福庵、吴涵等亦乐与葛氏交游,并频频奏刀。

葛昌楹精于鉴赏,好藏印,尤嗜明清名家印刻,常往来于沪杭一带,刻意寻访。见有名家佳作,不惜重金得之。先后所得,数以千计。

葛昌楹对“晚清篆刻四大家”酷嗜。他谨遵“宁慎不滥”的家训,对一些“貌合神离,稍介疑似,辄屏不录”。

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见到传朴堂藏印时,曾赞叹其“无一赝作厕乎其间,其鉴别之审慎又可惊也,为之狂喜”。

1925年,葛昌楹从收藏的两千余方明清名家手刻中,精选出124位印人的代表作400方,辑为《传朴堂藏印菁华》十二册。

葛昌楹与同道合辑的《丁丑劫余印存》《明清名人刻印精品汇存》,皆成为民国印坛不可多得的重要篆刻谱录。

此外,他曾将自藏的吴让之、赵之谦两位篆刻大师的120余方刻印汇为《吴赵印存》。

1943年重辑时,他增加了印面墨拓,称:“以治印谱者,仅朱拓印文,刀法未能尽显,后世学步邯郸,第求貌合,不觉神离。乃复墨拓于次,与朱拓相为表里。让翁浅刻,悲庵深入,二家刀法之不侔,庶几呈现于纸上。”

这一做法开创了印玺谱录之新格,为后世印人在无缘见到原作时研究刀法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迫于生活的艰难,葛昌楹无奈地将大部分珍稀的藏品转让,只保留部分精华。至1962年,出于对吴昌硕与西泠印社深厚的感情,他将遗存的43方明清流派传世之作捐赠给印社。

这样一位在印章收藏、辑谱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是永远值得后人尊敬的。

葛昌楹的旧藏,如今多入藏于西泠印社与上海博物馆等公藏机构。

“西泠印社中人”这方印章后由西泠印社名誉理事小林斗盦拍得。于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小林斗盦将此印作为珍贵的礼物奉赠印社,使此印回归故里,成为印坛佳话。

如今,在西泠印社举办的“传朴流芳——葛昌楹旧藏名印合璧展”中,百余方葛氏旧藏名印再度聚首。

方寸之间,可见乾坤。葛昌楹的卓越贡献始终会激励着后人,传承对金石文化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