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攀峰计划!余杭打造教育强区,未来三年有大动作!杭外余杭校区、杭二中良渚首创学院、学军径山高级中学等如何布局?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陆颖
全文3,070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都市快报讯  11月7日,在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召开的余杭区教育强区建设大会上,正式发布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1356”攀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擘画了未来三年余杭教育发展蓝图。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出席会议,提出未来三年将聚焦四个“最”,把最好的资源投向教育,把最优的人才引到讲台,把最大的尊重给到老师,把最佳的环境送给孩子。

大会以“视频+现场”形式举行。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仁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锋等出席会议,区内各学校(幼儿园)全体教师等1.2万余人通过视频平台参会。

“1356”攀峰计划 高质量发展清晰蓝图 “1”是发展愿景,即“阳光雨露助成长 美好教育在余杭”。

“3”为三大发展定位: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示范区、全国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先行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样板区。

“5”是五大重点任务:聚焦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及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

“6”是六大具体行动:实施“阳光少年”启智护航行动、“提质拔尖”跨越提升行动、“育引并举”强师攻坚行动、“名校领航”集群发展行动、“校园焕新”扩容升级行动和“AI赋能”教育变革行动。

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罗建强说:“到2028年,累计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于100亿元,新增攀峰专项资金不少于20亿元,将奋力推动余杭教育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突破跃升。”

余杭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教育如何打造与经济并驱的高地,这一步是关键。

名校如何打造?

学生成绩怎么提升?

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2号楼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除了发言嘉宾,台下静寂无声,热烈的掌声下是每一颗激动的心。

好学校怎么建?学生成绩怎么提升?这两个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多位知名校长前瞻性分享,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蓝图和可行路径,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

杭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说:“余杭校区项目进展迅速,目前已经完成前期工作,正式步入环评勘察与设计方案深度优化的新阶段,我们必将倾注全力,有信心有决心将余杭校区打造成以会呼吸、会思考、会成长为理念的未来学校;一所彰显杭外独特基因,拥有鲜明教育辨识度的国际化学校;一所代表余杭气度,展现杭州风采的标杆窗口学校。让余杭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

杭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蔡小雄宣布杭州二中良渚首创学院正式启航,并回答了良渚首创学院如何助力余杭优秀学子走向卓越的问题,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强基、融通、自主”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在强基方面,一边要致力于打造博雅与精深并重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人文、社科、艺术、科技等领域有深厚沉淀,培养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另一边要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深度。

在融通方面,学院将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式,大力推进STEAM教育,推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跨界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自主方面,学院将全面推行导师制和学院制,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共同体。并将设立

首创基金,支持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将打造一流实验室、工坊和创客空间,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将邀请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让学生找到学术志趣和发展方向。

学军径山高级中学,从成立初就一直备受家长关注。到底将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是怎样的?杭州学军中学党委书记杨凯锋对径山高级中学书院式育人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我的目标是办一所真正从培养人才出发,新型的面向未来的书院式高中。为此我们提炼了三个特色和办学方向,第一,是一站式的生活学习社群,学生不仅是学习,还有生活;第二,是六大导师强化人文关怀,导师和班主任一起承担起育人任务,组织活动、谈话谈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是大中共育,转变育人模式。借鉴清北等顶尖学府的书院制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前沿讲座、实践机会等。”

余杭育才小学、锦绣小学、育才海辰小学、育才海辰中学……在余杭,锦绣育才系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布局,好学校怎么办?

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结合办学经验,给出了自己的三点思考:要抓好三个关键。关键突破,重点在师风师德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上;关键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研究;关键成果,让学生学得好、玩得好、考得好、长得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通过优质的教育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与余杭的前沿产业同频共振。

杭州市理想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则从教师的自我素养入手,呼吁每一位教师描摹好“教育生命的抛物线”。一是顶点要高,朝着名师、大师的方向不断攀登;二是制高点上停留的时间要长,让自己的教育影响力持续更久;三是上升要快、下落要缓,哪怕退休后,也能以银龄教师的身份,继续为教育发光发热。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名校集团化合作100%覆盖

为了更好地与知名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计划”中首次提出了“过程检测+结果评价+动态调整”的评价机制,为全面提升办学效益装上精准“导航系统”。

在学生培养上,余杭将组建学区联盟,推进同片区小初高学段联合发展。特别是在拔尖人才培养上,将完善课程衔接体系,实现竞赛特长贯通培养。

高中学校如何快速破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余杭将组建余杭高中“英才培养联盟”,实施“未来人才计划”,建立余杭学子从小学到工作全生涯发展赋能机制。同时,特别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专项行动,并配备了专项经费。

学生培养,离不开好老师。余杭将培育、引进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级名优教师等50名,市级名优教师、校长150名。现场,余杭发布“双招双名”教育人才招募令,为教育发展集聚人才力量。

计划显示,未来三年,余杭将实现全区名校集团化合作100%覆盖。

政府、高校、企业……

集全区之力赋能“大科学教育”

大会举行了余杭区大科学教育联盟启动仪式,联盟在余杭区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领导下,联动部门、平台、镇街,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源,旨在培育余杭“科创新一代”。

会上,杭州市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浙大超重力研究院、浙江诺尔康及光大环保能源等10家单位正式授牌成为余杭区大科学教育基地。

同时,余杭聘请了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闫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天目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C919常务副总设计师、C929首任总设计师陈迎春等众多区内院士、高科技顶尖人才和知名教育专家,组建“院士专家顾问团”。

余杭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余杭区大科学教育联盟涵盖政府、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主体,未来三年,将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50个,培育科学教育“种子学校”50所。

此外,余杭将面向中小学全覆盖配备科学副校长和AI科学实验室,构建“1+AI+C”特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英才筑基”大科学教育行动计划。

余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余杭将以教育部和科技部科学教育双试点为依托,设立校企社联盟机制打破壁垒,以人工智能教育为特色,强化实践和跨学科融合,构建拔尖人才选拔和贯通培养机制,培养时代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

展望新征程,余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1356”攀峰计划的落地,预示着余杭将以超强的决心、超常的举措,奋力推动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跃升发展,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