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千年前的萧山是啥样的?全国70余位考古学界权威专家解码沈家里遗址

李冰介绍沈家里及邻近赵家墩遗址出土的文物。
考古探源溯文明,专家聚力话传承。日前,“公元前五千纪的萧山史前社会——萧山沈家里遗址考古专家论证活动”在杭州萧山顺利举办。
本次论证活动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指导,杭州市萧山区文物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杭州市萧山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承办。参会阵容堪称“考古界盛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顶尖考古机构专家,以及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学者齐聚一堂,全国70余位考古学界权威专家,以沈家里遗址为核心,解码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密码,让大众得以窥见公元前五千纪(距今6000年至7000年)萧山社会的生动图景。
实地考察探遗址
文物细节藏奥秘
论证活动的“重头戏”——遗址实地考察率先开启。
绵绵细雨中,与会专家一行来到坐落于萧山湘湖东岸西山东麓的沈家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站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土台遗迹旁,看着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的遗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冰介绍,沈家里遗址西部与北部紧邻钱塘江,东部衔接萧绍平原,恰处山前平原向滨海平原的过渡地带,“这样的地貌环境,为我们探索史前人类如何选择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二站,专家团队前往祇园寺,集中观摩沈家里及邻近赵家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专家们不时驻足讨论:“这根玉管是怎么加工得这么细的?中间居然还有孔?”“这块玉石光泽度已经很好了,能看出当时的工艺水平不一般。”从造型古朴的陶器到工艺精巧的玉器,一件件实物遗存让专家们对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翻开沈家里遗址的“档案”,其价值愈加清晰:遗址残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包含丰富的史前和历史时期文化遗存。2023年至2025年,为配合当地基建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萧山博物馆三方联合启动发掘工作,三次发掘总面积达650平方米。
李冰说,从遗存内涵来看,沈家里遗址主体为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时期遗存:马家浜文化时期遗迹涵盖灰坑、墓葬、土台、石器加工区等,类型丰富;良渚文化时期则以大型石器加工场为核心遗存。更重要的是,遗址出土的河姆渡文化早期与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不仅填补了跨湖桥文化衰亡后的年代缺环,更为理解公元前五千纪的社会与文化变迁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在聚落演变方面,沈家里遗址展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从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低地聚落,逐步发展为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土台聚落,反映出先民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之相应,文化内涵也发生显著转变——炊器系统从以釜为主开始向以鼎为主过渡,标志着文化谱系的更迭;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更初步显示出社会结构复杂化的迹象。”
专家研讨献良策
多学科成果亮眼
学术研讨环节,一系列重磅研究成果相继发布——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李唯汇报沈家里遗址发掘成果,萧山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王鹏介绍赵家墩遗址发掘情况;随后,兰州大学周爱锋、复旦大学王荣、复旦大学生膨菲团队、四川大学马永超分别围绕沈家里遗址的环境考古、玉器考古、炭化植物分析与农业考古、植硅体分析与农业考古展开汇报,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让遗址的价值越发立体。
其中,复旦大学王荣教授的玉器科技考古分析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专攻玉器科技考古的专家,王荣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次研究中,他的团队通过材质与工艺分析,结合CT与显微镜技术,识别出透闪石玉玦等器物的线切割与管钻工艺特征,“这些工艺细节,为探索长江下游史前玉器交流与工艺发展提供了新证据,也能看出当时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很频繁。”
复旦大学生膨菲老师团队在沈家里遗址中聚焦炭化大植物遗存,通过系统浮选与量化分析,发现芡实等水生植物与水稻并存利用的现象,“这一发现为我们认识史前人类的生计策略转型提供了重要数据,也能看出当时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很灵活。”
“沈家里遗址不仅填补了本地区跨湖桥文化之后的文化面貌空白,更为深入探索杭州湾地区乃至广义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演变和多元人群交融过程提供了关键性考古实证。”研讨中,一位专家的评价道出了遗址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在萧山开展了鲁公桥、祝家桥、赵家墩、山下张等一系列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丰富跨湖桥文化以后萧山的史前文化序列。此次专家论证活动,更进一步总结了萧山史前考古的成果,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利红表示,希望通过专家们的思想碰撞,让遗址的学术价值得到更充分释放,让史前文明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