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浙江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夏丹 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全文2,467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11月,江南水乡秋意浓,今年的桂花虽开得迟了,但正好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撞个满怀。

激荡观点、交流思想、文明互鉴,站在这个深秋回望,乌镇峰会走过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正如《何以乌镇》一书中所说:“乌镇峰会可谓一年一个台阶。”

与乌镇峰会同频共振,“一年一个台阶”的还有“数字浙江”建设。从2014年起,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4.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3.3%。

眼下,乌镇峰会正大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数字浙江”再赴新征程。

抢抓人工智能机遇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风起云涌,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有多热?从今年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可见一斑:不仅有精彩的机器人搏击赛,还有动听的机器人乐队演奏;步入《光影丹青》沉浸式画境,千年前的中国名画“活了”……

今年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全球600余家科技企业带来千余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及典型应用场景,在这个可感可及的“智能世界”大场景中,观众能深切感受到“未来已来”。

从场内到场外,从乌镇到浙江,人工智能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走进中策橡胶高性能子午胎智能工厂,智能机器正以平均每3.1秒的速度下线一条轮胎。中策橡胶集团朝阳公司总经理助理郑励说,主动拥抱AI后,工厂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生产效率提升300%,不良率降低至0.5%。

在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结合AI算法等全新手段后,该院已成功发现6个中国原创抗肿瘤靶点,并推动首个国产原创抗胆管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

就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杭州交警首次启用由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AI智能眼镜。该眼镜能自动识别车牌,并与后台预约数据进行毫秒级比对,然后将识别结果实时呈现在交警眼前。 

浙江抢抓时代机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今年上半年,浙江出台《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并由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在浙江浓厚的人工智能发展氛围中,人工智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目前,浙江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1717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家,隐形冠军企业22家。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4943.9亿元,同比增长22%。

数字经济勇挑大梁

近日,国家数据局批复同意浙江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加上此前获批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浙江成为全国同时获批建设“双试验区”的省份。

数字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重要动能。

以乌镇所在的桐乡为例,借着乌镇峰会的东风,桐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52亿元提升到去年的1347亿元,年均增速达8.4%,相当于10年再造了一个桐乡。2024年桐乡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484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增长近5倍。

截至2024年,浙江已培育智能物联、高端软件2个万亿级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多个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智能物联、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集群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年,浙江已经形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破万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水平全覆盖等多项标志性成果。

数字经济为浙江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现在,在浙江买算力和网购一样方便。打开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的“算力市场”,资源勾选、确认订单、支付使用……不到10分钟,新一轮全省空气质量预报所需的“算力粮草”就备齐了。1分钟后,来自“乌镇之光”超算中心的超级算力,便如水流般即刻送达。短短几年,这个扎根桐乡的“最强大脑”,已成功吸引了超过3.5万名注册客户,纷纷抢购“算力”。

超算中心、5G基站、“千兆城市”……如今,浙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千兆城市”,在全国率先打造“一中心双直联点”网络架构的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业务规模全国第一。在浙江,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40.1个,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浙江智能算力规模约150EFlops,位居全国前列。

数字经济更是浙江发展的新思路、新出路。

如今,从阿里云“通义千问”到网易伏羲“玉言”,从新华三“百业灵犀”到宇视科技“梧桐”,从恒生电子“LightGPT”到实在智能“塔斯”,浙江已成为大模型发展的沃土。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成为浙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数字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新一年峰会,乌镇的大街小巷、景区门口、医院大厅,身穿“互联网蓝”中式马甲的“乌镇管家”十分活跃。

68岁的“乌镇管家”石建英,在巡查时发现一处窨井盖破损后,立刻打开微信小程序,按要求填报好信息。很快,这一信息出现在“智慧乌镇基层自治平台”,并被派送到相应部门进行处理。

“数字化”已成为浙江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上办事更方便,老百姓获得感持续提升。浙江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上线已超10年的“浙里办”App,注册用户突破亿级,其集纳的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中,85%已经实现“一网通办”,日活跃用户超300万人次,不少便民事项真正实现“一次都不跑”。

数字服务更多元,老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浙江打造了浙里基本公共服务“一键达”和“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多跨场景应用,实现养老、文化、医疗、教育等11大领域公共服务可感、可知、可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多样便捷的社会服务。

数字乡村广覆盖,城与乡持续均衡。天刚蒙蒙亮,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的乡村数智生活馆就亮起了灯。村民沈大爷一早下地时不慎划伤了手,他熟门熟路地走到馆内一台智能药品自助机前,点击屏幕购买了创可贴和一小瓶消毒喷雾剂。如今,在浙江乡村,400余家规范运营的乡村数智生活馆中,快递、通信、医疗、文旅等各类数字生活场景愈发丰富。

网上办事、多元服务、智慧城乡……随着数字手段的持续升级,一个惠民、利民、便民的“数字浙江”,越来越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