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共促发展 12项“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发布

潮新闻
浏览量
全文2,345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11月6日,12项“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在乌镇发布。这些案例跨越地域、文化和领域界限,共同描绘了一个创新驱动、安全可信、普惠共享的数字未来。

活动现场,不论是一家全球领先软件公司的商业AI应用,还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创客大赛、一座全球共享的数字陶瓷博物馆,都印证着这些喜人的变化——

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脉络持续延伸、网络文化的交流互鉴日益紧密、数字技术的普惠共享逐步扩大、网络空间的安全防线更加牢固、网络空间的国际治理更加完善……

12个案例,12个故事,已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同心、共促发展的生动写照,见证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从愿景走向实践。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性

当前,国际社会充满诸多变数与挑战,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让企业找到前行的确定性?

“我们相信,答案蕴藏在技术的深度应用与产业的紧密协同之中。”思爱普公司副总裁裴金林开门见山,与大家分享了一个产业前沿故事:过去排查一个供应链问题,需要20多分钟,现在通过商业AI技术能将该过程缩短到一分钟。

在裴金林看来,缩短的每一分钟,都是企业的竞争力,将惠及整个产业链。真正有效的产品,始于为企业创造价值,最终将促进供应链更高效地运转。

近年来,思爱普公司深度融合业务数据、AI技术等,“应用、数据、AI”三位一体,为企业发展注入确定性。比如公司研发的“对话即应用”交互方式,企业管理者可以与海量数据对话,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让决策从事后分析走向事前预判。

数字技术的升级,也带来了更多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智能制造时代,网络攻击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共同的威胁——想象一下,一条年产30万辆智能汽车的产线,可能因一封钓鱼邮件而停摆。当智能汽车驶向全球,其安全底线已成为跨国界的共同挑战,一次远程入侵,就可能触发全球范围的整车召回。

对此,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正联合全球产业伙伴,为制造业提供通用的“安全底片”——汽车制造业网络安全框架。“我们融合了NIST、ISO27001、IEC62443三大国际权威标准,将其‘焊接’到产线DNA中,为全球供应链提供统一的安全语言。”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部负责人闫韬说。去年,西门子在与一家跨国车企的联合项目中,成功将一次勒索攻击的停机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挽回了数千台整车产能。

如今,汽车制造业网络安全框架已成功应用于汽车、电子、医药等多个行业的跨国生产线,守护着全球制造的脉搏。

用数字技术守护历史故事

商业创新驱动着经济的未来,而文化遗产则承载着人类的共同记忆。当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相遇,这些珍贵的遗产将以全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创新。

“六百年前的南京,曾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琉璃塔,被视为中世纪的世界奇迹之一。但令人感慨的是,今天,这段辉煌的记忆已鲜为人知。”现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一则“失落与新生”的故事,让大家陷入沉思。

面对这些逝去的传奇,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否用当下的智慧与技术,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

由此,一场跨越国界的创客大赛——“永不消失的遗产”应运而生。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全球17所学术机构,共同搭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共创平台,吸引全球上千名青年投身创作。

他们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互动装置,提出多样方案:从数字复原到沉浸体验,从互动游戏到公共装置。这些数字作品,让早已消失的琉璃塔在虚拟世界里再度矗立、闪耀。

千年瓷都景德镇同样用数字技术守护着历史的故事。当地携手全球30多家文博机构,发起“千馆万瓷”数字联盟,首创“一瓷一链”技术,为10万余件陶瓷艺术品赋予数字身份,一座全球共享的数字陶瓷博物馆正逐步形成。

此外,景德镇还搭建起“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1900多家企业与700多个品牌,贯穿创意设计到全球贸易全链条,目前已成功孵化60多项国际文创IP。同时,发起“洋景漂说China”“Z世代话陶瓷”等国际青年交流项目,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4200多名青年艺术家来景德镇创作。

这些项目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在各方凝聚共识、携手并进中,人类共同的记忆可以被永远珍藏,开启更加绚烂的数字文明新篇章。

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合作

数字技术不仅能让历史遗产重现光彩,也能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合作。

身处人工智能新时代,从医疗可及性到可持续制造、从太空探索到气候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都超越了国界。这些全球性挑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专业知识共享、构建全球方案来解决。

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依托115余家技术合作伙伴,搭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促进各方开展无缝知识交流。该中心通过与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相结合,开发出可全球推广并能够满足本地化需求的解决方案。

前沿科技的合作创新,最终要服务人类的美好生活。其中,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电力项目建设面临跨地域、跨文化、跨标准协同管理的难题。

南方电网国际有限责任公司的答案是以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赋能物理世界的万家灯火,携手构建开放、协作、安全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此,他们建成了一个“数字大脑”,形成“一朵云、一盘棋、一张网”的全球运营体系。

当各国携手合作,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也能找到解决之道。在技术的守护下,我们更需要多元的声音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加纳互联网治理学院代表普林斯·祖塔赫坦言,非洲在全球互联网政策论坛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因此当地启动了“加纳SIG”项目,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在线课程以及一周的密集面授培训。自成立以来,“加纳SIG”已成功培训200多名学员,他们如今活跃于全球论坛,参与政策制定,确保非洲的声音被听见。

一桥飞架,关山不远。一个联系紧密的全球网络空间朋友圈正日益活跃起来,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