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

浙江宣传
浏览量
全文2,876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从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通过多种方式,一以贯之强调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这些天,世界再次进入“乌镇时间”。10年间,这一重要理念主张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那么,网络空间何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从乌镇出发,走向世界?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空间被称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这片新疆域,机遇与挑战交织,开辟了未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各国博弈的角力场,深刻重塑着秩序格局。而中国所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恰好为解决既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何以这么讲?

自古以来,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到工业社会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再到如今的网络空间,突破了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界限,同样因某些共性或纽带而联结在一起。在笔者看来,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乃题中之义。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要平等维护世界各国的网络主权。当今各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不一,且秩序规则长期被个别大国所主导。个别国家表面上鼓吹“全球公域”与“网络自由”,实质上是将其作为战略工具,既否定他国的网络管理权,又为自己实施网络监控与攻击、侵犯他国主权开脱,严重破坏了全球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

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各国携手建立“共同体”。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捍卫各自的网络安全权益,为反对网络霸权、打击危害网络安全行为凝聚力量。

世界各国有差异和分歧,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全球网络犯罪、数据隐私泄露等共性问题日益突出,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又使得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具有跨国界、难溯源等特点。与其“各自为政”,不如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来提升解决问题的效能,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更好保障各国国家安全。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持续深化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网络空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包容互鉴同样十分重要。纵观人类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但这些矛盾冲突很多时候不过是特定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并非无法克服和解决。尤其今天,互联网将各国经济和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唯有彼此包容借鉴,方能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同繁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论坛上所说,今天的数字化革命必须是一场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革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让我们紧密相连而非制造分裂,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而非加深隔阂。可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包容互鉴价值观,必将为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历年峰会的主题不难看出,十年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贯穿始终的。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愈发感受到这一重要理念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网民规模已经超过5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70%左右。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重塑了全球产业形态。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60%。这意味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少难题。比如,网络主权不断受到威胁和挑战。少数国家固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滥用“长臂管辖”,通过舆论操纵、入侵网络系统等手段,或策划或纵容损害他国利益的网络活动,大力推行数字霸权。还有的动辄将芯片供应链、AI安全等议题政治化,试图压制竞争对手,阻碍开放合作。

比如,“数字鸿沟”。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仍有近26亿人未接入互联网,占全球人口的1/3。高收入国家中能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93%,最不发达国家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却仅占总人口数的35%。

再比如,人工智能发展的道德边界问题。截至2025年4月,全球已报告的深度伪造相关事件达179起,超出2024年全年总量。这些案件造成了对个人权益的侵犯,也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有学者指出:“如果能够有效管控、甚至弥合分歧,那么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未来前景会更加明朗。如果在特定情况下出现分歧管控失效,就会对未来框架的设计成型形成非常大的威胁。”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于更好地解决这些现实难题大有裨益。互联网发展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仅靠单一国家难以治理,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倡导共同捍卫网络主权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各国都可以从中找到“利益契合点”,从而促进网络空间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有序治理。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尽管各国制度、国情有所不同,但对于构建开放安全的网络世界有着共同的愿景。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凝聚起尊重不同主体价值利益、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难题等思想共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召开,正是我国搭建全球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一次有力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四个共同”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路径,其中“发展共同推进”被置于首要位置。各国发展好自己,共同体才会愈加强大。尤其大国、强国、富国还应主动帮助小国、弱国、穷国,共同推进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弥合数字鸿沟。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终究离不开科技“硬实力”的支撑。各国还应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创新。以中国为例,这十年来深入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推动北斗导航相关产品及服务惠及全球,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打开了数字化信息高速通道。

推动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仍是“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当前,各国面临各种网络风险与挑战,从根子上来讲,是因为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规则,形成“通用标准”,从而推动网络空间规范运行、协同发展。比如,完善对话协商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家共同研究决定,更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再比如,针对当前各国权力、资源不对等的情况,探索建立多边治理机制,打破少数国家的规则垄断。

在这个数智发展与地缘政治深度交织的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维护主权、化解分歧的需要,更是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指引。随着一次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成功开启,世界无疑也在目睹——这一理念如何从构想转化成为全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