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二中四名男生进入化竞国集 获清北保送资格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娜
全文1,569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昨天,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国家集训队结果出炉。

浙江共有11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其中杭州6人,杭州第二中学4人,杭州学军中学1人,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杭州市临平中学)1人。

杭州第二中学的校园微信详细介绍了几位同学,陈郑睿哲、傅禹哲、葛浩霖和黄思哲,都是高三男生,荣获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获得北大、清华保送资格。

一所学校有4名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实力非常强劲,入选人数全国第一。接下来,这些同学将很快开启集训,向国家队发起冲刺。

化学竞赛总教练陈钧说:“这几名同学都是到了高中,接触的化学竞赛。几人都是杭州本土学生,这次发挥出色,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与专注,学习能力强,吸收知识都很快。能跟牢教练的节奏,按老师的规划和部署,去答题。”

陈郑睿哲初中毕业于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他是典型的竞赛生,对化学极其热爱,能很好地规划竞赛与文化课的关系。

傅禹哲初中毕业于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性格比较沉稳,综合成绩很优秀,在全年级排名前10名。

葛浩霖初中毕业于杭州市采荷中学,从小下中国象棋,心理素质特别好,参加比赛沉着冷静。他今年参加杭州市的象棋比赛,是高中男子组第一名。

黄思哲初中毕业于杭州文澜中学,严谨细致,执行力强,善于分享,专注力特别突出。

竞赛教练李贺楠说:“这几位同学综合成绩不错,都在年级前50名内,总分优秀。”

下面,来看看几名同学学化学的经历。

陈郑睿哲

高一接触化学竞赛,高二曾有过低谷

随着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落下帷幕,在二中三年的化学竞赛生涯取得了圆满的收获。回想我的竞赛经历,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其中既包含了收获成绩的喜悦,也夹杂着对竞赛生活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憧憬。

从高一初探化学奥秘的乐在其中和满腔热血,到高二初赛折戟的失落沉沦和心态调整,再到高三时直面压力,在赛场上挑战自我、勇攀高峰,一路走来,收获匪浅。正是那些在实验室内钻研、讨论的日夜,积累了我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一次次外出培训、参加研讨营的经历,使我的心态日趋成熟。

傅禹哲

老师们的鼓励对我帮助很大

这次竞赛,收获的远比金牌和升学机会更多。从考试到内心,这更是一条修炼之路。

决赛前一个月,在初赛中表现不佳的我,开始沉下心针对我接下来的时间展开思考。结合老师们对我的指点,我暂时把广泛的爱好放到一边,把当前阶段的事情都做完后,停止安排下一阶段的事。我尝试通过严密的推理,找到一条高效而清晰的学习路线。根据对先前历次考试表现的总结,我开始着眼于降低各种环境下的失误率,并通过几周的摸索逐渐得到了一套自己的方案。

葛浩霖

我发挥出了远超平时的水平

一直以来,我的成绩并不突出,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省队集训时,我对自己的定位都是“看来我说不定拿不到金牌”。然而决赛考场上我却发挥出了远超我平时成绩的水平。一方面,这取决于我平时水滴石穿的积累:在化竞教室静心学习的下午,四个半小时全身心与难题作斗争的早晨,这些平日里的“厚积”,在考场上终于喷薄而出;另一方面,我在决赛场上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投入,考前“好好考拿个金牌”的平和心态,或许才是我真正的制胜法宝。“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我想我是真正做到了。

从高一接触化竞开始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对化学这门学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队友们宝贵的友谊,更有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品质。

黄思哲

教练与学长的支持不仅在日常

更贯穿决赛全程

自接触化学竞赛以来,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成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杭州二中化竞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

无论是李老师、陈校长对无机化学理论的生动讲解,还是沈老师、朱老师对晶体结构与物理化学的形象描绘,都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陈校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建设也为我筑牢了稳定的心态根基。同时,班主任方老师为我的综合成绩保驾护航,让我能够专注竞赛的同时无后顾之忧。往届学长的专题汇报与经验分享,同样令我受益匪浅,为我提供了众多可靠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