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信用卡遭集体盗刷 前端风控机制引用户担忧
近期,多位浦发银行信用卡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其名下的万事达“无价世界卡”(卡友俗称“红沙宣”)遭遇境外盗刷。相关交易大多发生在持卡人不知情、亦无境外交易行为的情况下,事件引发公众对跨境支付安全的担忧。
除却盗刷时间与地点集中的特点外,在交易模式上,几乎所有被盗刷用户都经历了“小额试探+大额连续消费”的流程,首笔交易多为10元内的小额支付,确认可成功扣款后,随即发生2至3笔不超过5000巴西雷亚尔(约合6500元人民币)的大额消费,多数用户的总损失金额集中在两万元左右。
事件发酵后,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关于我行万事达卡交易情况的说明》。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万事网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发现并阻断了风险。
针对该起盗刷事件,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表示,后续调查部门会尽快联系跟进处理,调查过程中持卡人暂时无须承担此笔交易金额。若后续调查结果确认为欺诈事件且持卡人无任何责任,银行将承担相关欺诈损失。但也提示,调查期间若案件暂无结果,相关欠款可能会先行自动扣款。万事网联也发布公告称,已与发卡银行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阻断潜在风险,并推动持卡人的资金保障流程,确保客户利益不受侵害。
然而,网友依旧对此“不买账”,也对信用卡支付安全问题心有戚戚。总结来看,网友们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信用卡发卡行实时提醒机制失效,多位用户反馈,盗刷交易发生时未收到银行发送的短信或微信通知,仅在交易完成入账后才收到账单提醒,导致错过第一时间止损的机会。
其二便是超授信额度交易规则存疑,有持卡用户称其总额度为两万元,剩余可用额度仅600余元,却仍被盗刷1.9万元,超授比例达90%,而据行业常规,信用卡超授信额度通常控制在10%以内,此次超授比例明显超出合理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浦发银行信用卡事件暴露了芯片卡技术升级的问题。并且,流程上跨境交易监控滞后,盗刷未触发实时预警,反映出异常交易监测机制失效,支付安全薄弱环节集中在跨境风控断层、应急响应迟缓,以及银行与卡组织风险数据共享不及时等。追责与补偿只是事后环节,更关键的是前端风控体系的有效性。若风控机制存在漏洞,即便事后补偿,仍难以彻底消除用户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