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了驿站 “小哥”为何都不来?杭州街道干部“卧底”骑手60天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濮小燕 凌姝文
全文2,799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外卖骑手们在小哥驿站休息 郑文星供图

郑文星(左)在了解小哥的需求

昨天,上城区全域深化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点亮了一张“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178个“尚小驿”站点、53个友好食堂、80个爱心商家、22个友好医院、6个友好街区、3个友好商圈……在“尚小驿”,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能休息、充电、饮水、用餐;在部分“小哥友好食堂”,能享受9.9元“爱心餐”。

近年来,杭州正悄然进行一场温暖变革——

2024年7月,杭州推出“杭州小哥码”,集身份验证、出行管理、小区通行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亮码送单”,可为外卖骑手每单省时4-5分钟、每月增收约500元;2025年1月,杭州首次把“全力建设‘小哥友好城市’”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当前,杭州正全力推进“小哥友好城市”建设,为“小哥”的“关键小事”提供保障,帮助解决进门、停车、用餐、技能提升等问题。

这些举措,能否满足“小哥”们的实际需求?

在杭州打拼

很有归属感

外卖骑手叶余的手机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加入美团2991天,累计完成配送203368单,收获顾客好评14421个……8年前,他从安徽来到杭州打拼,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新就业群体中的“资深小哥”,平均每天能跑100单。

对他来说,“在杭州打拼,很有归属感”——

两公里内很容易找到换电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拎着电瓶到处找地方充电了。

街头的“小哥友好食堂”也越来越多了。我一般都在九堡那片区域送外卖,经常光顾魅力城社区幸福邻里食堂,这里向外卖“小哥”提供的8.8折优惠。我一般点一荤两素,加上汤和饭,折后只要十几块钱。

前段时间,我的衬衣划了一道口子,跑到九华社区幸福邻里坊,他们免费帮我修好了。每周三上午,这里都会为“小哥”免费缝补衣服。

每周二,九和魅共富街区幸福邻里坊还有面向“小哥”的免费理发服务。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条来自社区的短信,邀请我参加“百家宴”。那一天,我吃到了居民带来的很多道家乡菜,还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些人文关怀,让我很有归属感。

四大问题

急需解决

60天、330单、3000公里……

在车水马龙的杭州街头,你或许与他擦肩而过:圆脸、平头,戴一副黑框眼镜,骑着电动车,看起来与杭州数以万计的外卖“小哥”没有什么不一样。

他叫郑文星,滨江区长河街道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2024年,他做了个大胆决定——注册成为外卖骑手,一干就是60天。起因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小哥驿站的充电宝因使用率太低被撤回。

“街道建了驿站,放了雨伞、共享充电宝,本想着打造一个快递、外卖小哥们的温馨港湾。没想到,冷冷清清。”郑文星说。

为什么没有人来?

“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长河街道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吴艳丽下定决心。一次会议,长河街道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制定了3条调研路线:走访快递站点、商圈蹲点、体验当一回骑手。郑文星选择了第3条路线。

2024年9月,他自费买了一辆电瓶车,正式成为一名外卖“小哥”。

“成为小哥,才能知道小哥为什么不来。”郑文星说。

“万一被熟人认出来怎么办?”出发前,他犹豫了很久。这个念头,让他戴上了一个黑色的面罩。

等红灯的时候,他会观察匆匆而过的“同行”,也会和身边的“小哥”攀谈。

有一天,他送完一单准备回家,在滨文路等红灯时,遇到了一位“小哥”。

“还不下班吗?”当时已是晚上7点,郑文星顺口问了一句。

“再跑2个小时。”对方挤出了一丝笑容。

他从聊天中得知,这位“小哥”30多岁,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除非生病起不了床,不然不休息。

那天之后,郑文星把面罩摘了。

注册6个平台,做了60多天的外卖“小哥”,郑文星发现了“驿站没有小哥来”的原因。

在他看来,“电瓶车充电不方便、进门难、职业认同感低、平台规则设置不够人性化”,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1.充电不方便

刚跑单时,电瓶车配的是普通电池。有一次接了一个17公里的单子。回来时,电已经耗尽,我推了2公里才找到充电的地方。要是能在驿站周边布点换电柜,就方便多了。

2.“进门难”

杭州的小区对骑手的管理大致分三类: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通常可以自由进出;近几年交付的商品房小区,严格执行人车分流,对所有骑手一视同仁;最麻烦的是交付了五六年的小区,外卖骑手的车不能进小区,部分保安对拎着大包小包的外卖员不太友好。

3.职业认同感低

在杭州的一个小区,我客客气气地向保安问路,并没有得到友善的回复。当然,大部分保安还是很友好的。

4.平台规则设置不够人性化

2024年,长河街道和滨江区总工会组织“小哥”疗休养,免费游玩3天,没想到,没有“小哥”报名。那一次,我了解到各个平台的考核体系:系统会比对骑手本月与上个月同一天的接单量,还会将骑手与同城其他骑手进行排名比较。只要休息一天,分数就会哗哗往下掉。所以,他们不敢休息。

努力工作的人

都值得被尊重

60天的“小哥”沉浸式体验结束后,一场围绕骑手需求的变革在长河街道展开。

1.调整驿站功能

长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小哥驿站里的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使用率低的设备被撤下,增加了更多手机充电接口、微波炉和吹风机。

据郑文星和同事观察:下雨天,骑手们排着队吹干衣服和鞋子。

2.把驿站建在小哥常去的地方

不能建好驿站等骑手来,要在骑手常去的地方建驿站。长河街道在龙湖滨江天街建了一个126平方米的骑手驿站,同时,开辟绿色通道,骑手可以乘坐货梯直上直下。如今,龙湖滨江天街的小哥驿站日均接待骑手500人次,已经成为杭州最繁忙的小哥驿站之一。

3.延伸小哥驿站

长河街道在长江路打造了一条200米长的“小哥友好街”,提供补轮胎、修手机、理发等涵盖“小哥”日常所需的服务。如今,“小哥友好街”已有18家商铺加入。

不过,郑文星深知,这些只是表面上的改变。更深层的改变,是提升“小哥”的职业认同感。

“大部分骑手对未来没有规划,感到迷茫。”他说,“基于此,街道又为小哥们提供三大进阶服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在郑文星看来,“每一个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记者手记

在龙湖滨江天街小哥驿站结束采访时,刚过下午5点不久,还没到用餐高峰,7位“小哥”在驿站里休息,有的在刷短视频,有的坐着打盹,有的已经熟睡。驿站里开着20多摄氏度的空调,我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悄悄退了出来。

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确实需要有一个这样的驿站,特别是在餐饮店集聚的商场里,那是外卖订单的“高产地”。

对“小哥”来说,一座城市的友好,从来不是好听的口号,而是具体而细微的关怀:是写字楼、商圈周边的专属停车位,是繁忙都市里一处能歇脚的角落,是雨天里能吹干衣角的吹风机……

这些细节,如同一座城市伸出的友善的双手,让“赶时间的人”能被看见、被尊重。

小哥友好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当城市愿意弯下腰,倾听每个劳动者的心声并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做出改变。正如郑文星所说:好的服务,源于最深切的理解,“我觉得你需要”,不如“我知道你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