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台“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成长
日前,全国工商联接续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2025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等五张榜单。
在这五张含金量十足的榜单上,杭州上榜企业数量均雄踞全国城市首位,实现历史性的“五榜夺冠”。
从“六小龙”的出圈到“五榜夺冠”的辉煌,这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杭州缩影”。
今年,杭州重磅推出“润苗计划”,旨在以“选苗、扶苗、蹲苗、壮苗、护苗”五大行动为脉络,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计划到2027年,全市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好苗子”企业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家、“新雏鹰”企业300家、科技领军企业100家,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9件,全市创业孵化空间达1000万平方米,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金字塔”形企业梯队。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创新力的竞争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比拼。
从“一颗种子”的精心选育,到“一片森林”的梯度成长,再到“一座雨林”的繁荣共生,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节点,杭州将以“润苗计划”为抓手,以系统化思维书写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注入澎湃动能。
润苗:杭州科创企业破土而生
相比于直接移栽大树,杭州更喜欢孕育种子。
作为由年轻科技人才创办的杭州民营企业,“六小龙”平均成立时间不足10年,注册资本大多只有几百万元。它们的出圈,离不开杭州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耐心扶持。
“科技型初创企业普遍面临创业成本高、创新意愿强、融资难融资贵、高层次人才引育和认定难、应用场景供给不足等痛点。”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这些问题,“润苗计划”制定了“选苗育优”“扶苗培土”“蹲苗提能”“壮苗促长”“护苗陪跑”五大行动、20条重点政策举措,是杭州多年来培育科创企业经验的一次系统化集成与战略性升级。
在科创企业的培育链条中,选对种子是第一步。
“选苗育种”行动首次提出并清晰界定“种子”与“好苗子”两类核心培育对象。
“种子”指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职工总数不超过100人、营业收入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这类企业虽处于初创期,但具备技术创新潜力。该行动将通过“创新雷达系统”筛选6000家“种子”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提供训练营、申报辅导、一对一预审服务。
“好苗子”企业指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不低于1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5%、融资不超过2000万元或估值不超过2亿元的优质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市场空白或具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可适当放宽。
这类企业更聚焦成长性,突出人工智能关键变量,每年遴选1000家,给予10万元创业资助,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统一保险,联动政府性担保机构统一提供优惠担保费率,联动银行统一提供信贷优惠,按最高1%年利率给予单个企业每年最高20万元贴息补助。
选对种子是第一步,精准培育是关键招。
“扶苗培土”行动聚焦平台赋能——对新升级为部级、省级孵化器最高奖励200万元;全市统筹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国有产业园区资源,为符合条件的“好苗子”企业提供不超过5年租金优惠。
“蹲苗提能”行动重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好苗子”企业、当年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补助力度;提出推广“四题一评”模式,设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提高“好苗子”企业牵头承担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比例;对“好苗子”企业技术交易额不设门槛最高补助200万元。
“壮苗促长”行动破解融资难题——设立首期20亿元润苗直投基金,年均投资项目数不少于100个,对符合条件的润苗基金投资企业,可纳入“好苗子”企业管理;推广创新积分制(杭创分),鼓励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探索“见分即贷”“见保速贷”;推动市域股权投资项目互享、尽调互认。
“护苗陪跑”行动完善生态保障——为青年群体提供每年7天青荷驿站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授权认定名额;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教授”“科技副总”认定成为高层次人才;实现“亲清在线”平台新增惠企政策推送率95%以上;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决策;强化用地保障,支持“好苗子”企业以单独、联合体、组团等形式拿地。
政策、平台、场地、资金、人才、服务、应用场景……“五大行动”串联起科创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类创新要素,清晰勾勒出一条从创新萌芽到产业成林的培育全链条,让每一颗有潜力的“种子”都能获得适配的成长养分。
这是杭州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城市未来的长远布局。
成林:杭州科创企业梯队生长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下,杭州企业游得更欢了。
这是一张登月“船票”:今年,杭企地卫二联合浙江大学、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提出的“微型探索机器人”方案入选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成为首家以主体单位身份参与探月工程的中国民企。
这是一个破解世纪难题的前沿成果: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创3D层流风场技术,实现平米级钙钛矿薄膜的高效、均匀结晶,成为我国首家以独立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国际顶刊《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民企。
一系列密集的突破,既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跃进,更是杭州科创企业培育厚积薄发、向“新”而强的缩影。
近年来,杭州市科技局连续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政、“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等举措,加上最新实施的“润苗计划”,各项政策明确目标、精准画像、系统施策,构建起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培育链条。
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关键一招,就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关键节点,构建政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聚焦科技企业培育,杭州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好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为企业成长规划了清晰的路径,也打通了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聚焦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杭州大力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同时,建立头部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组建90余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水平。
正如我们所见,与其他一些城市“巨头主导”模式不同,杭州的科技版图呈现出独特的结构:阿里巴巴等巨头持续释放技术红利;“六小龙”等300余家细分赛道领军者专注场景创新;上万家小微科技企业协同分工,推动产业发展。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超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4万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12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杭州创造了“3个80%和3个90%”的特征:80%的市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全社会研发投入约80%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技术交易额90%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也来源于企业。
创新主体的提质扩面,协同构筑起创新杭州的坚实基座。它们以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民营企业群体的卓越群像,更揭示了中国经济肌体中一股强劲跃动的新质生产力脉搏。
共生:企业创新与城市发展形成正向循环
从率先打破进口药垄断,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到拥有多个上市产品和丰富研发管线的创新药企龙头……在时间的见证下,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博士与其团队的梦想成真,也折射出杭州这座梦想天堂的生动图景。
20多年来,丁列明与其团队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创建了“贝达梦工场”这一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更多科学家将研发梦想落地成真。
这种从“独木”到“森林”再到“反哺生态”的转变,正是杭州科创生态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杭州的科技企业培育,是一条通过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来驱动城市能级整体跃升的路径。它让杭州的创新土壤更肥沃,产业筋骨更强健,城市气场更富吸引力,也加快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近年来,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跃升至第13位,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随着“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杭州必将在全球科创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全国科创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杭州经验”。
如今,杭州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定力,守护着每一粒种子,让创新之花开遍梦想天堂,让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或许就是创新活力之城的意义。随着“润苗计划”的深入实施,当更多“种子”企业破土而出,更多“好苗子”企业茁壮成长,更多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杭州必将形成更加茂密的科创“雨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科创沃土上,“人间天堂”的未来必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