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员工“团建”喝进心血管科急救,算工伤吗?咋维权?

央广网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费权

央广网讯 近日,延安瑞幸咖啡二道街店、万达店遭一男一女涂抹红油漆。现场视频显示,女子称其孩子在瑞幸上班,被老板喊去喝酒后醉酒未归,次日下午才接到酒店与120急救中心电话,得知孩子已在医院心血管科室接受治疗。

据媒体报道,事件发酵后,当地警方证实已出警但未透露细节,周边商铺表示“延安好几家(瑞幸咖啡)都被涂了”,瑞幸总部则回应“不知情”,客服未正面解答相关疑问。目前,延安市人社局已介入此事,明确工伤认定需由家属提交相关资料。

职场中,类似“团建”喝酒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引起受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那么,此种情况算不算工伤?家属抹红油漆维权是否合法?央广网记者结合这起事件采访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此事件的认定标准。

工伤认定有三大核心要素

判断团建中受伤是否属于工伤,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介绍,需紧扣《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三大核心,同时结合团建的特殊性质综合分析。他认为团建的性质是关键判断依据,若团建由单位组织、员工需强制参加,且目的是增强团队凝聚力、服务企业经营,比如拓展训练、部门聚餐等,即便活动不在公司内或非工作时间开展,也应视为“工作的延伸”,纳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合理范畴;反之,若团建是员工自愿参与的私人聚会,或与工作无关的纯娱乐活动,如下班后自行约饭,则与工作无关联,受伤后难以认定为工伤。

特别注意“饮酒行为”具有特殊性,李泽瑞强调,需重点关注饮酒程度,《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职工因醉酒或吸毒导致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这里的“醉酒”需经医学诊断和法律判断确认,而非主观判断。若饮酒员工达到醉酒标准,即使因为工作应酬原因醉酒导致受伤、死亡,亦无法认定工伤;但是若员工仅少量饮酒,则可能被认定视同工伤。

如果因为醉酒导致无法认定工伤、工亡,谁来担责?李泽瑞律师表示,如果确系商务宴请,则员工属于因执行工作任务而受到损害,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宴请时领导强制员工饮酒,或者明知员工无法饮酒而反复劝酒,则应当承担一定责任;其他共饮者发现员工已经醉酒无法正常行动,但是没有尽到妥善安置和处理义务的,亦应当承担一定责任;饮酒者自己若明知自己身体情况不能饮酒或仅能适量饮酒,但是放任自己醉酒的,属于自身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一定责任。

此事件工伤认定有几分可能?

回到延安瑞幸这起事件,受伤员工能否认定工伤,李泽瑞表示,关键需查清两点:

一是饮酒是否属于“企业组织的团建”,若“老板喊喝酒”是企业安排的团建环节,比如部门聚餐,且员工为被动参与,则团建属于工作延伸;若仅是私人宴请,与工作无关,则不纳入工作范畴。

二是受伤是否与“饮酒直接相关”,医院诊断显示员工在心血管科治疗,需明确病症是饮酒直接导致,比如急性酒精中毒引发心肌梗死,还是自身基础疾病诱发,若是前者且被认定“醉酒”,工伤认定几乎无望;若是后者,饮酒仅为诱因,则存在认定可能。

目前,人社局要求家属提交资料,核心就是为查清上述关键事实。这也提醒劳动者,发生类似情况时,需及时保留团建通知、沟通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等证据,为工伤认定提供支撑。

过激维权需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家属为推动事件解决采取涂抹红油漆的过激行为,李泽瑞认为,“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从行政责任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据报道“多家瑞幸门店遭类似情况”,说明行为已涉及多地商铺,属于“情节较重”的情形。即便红漆涂抹未造成高昂财物损失,其公然损毁企业财物、扰乱经营秩序的行为,也已符合治安处罚的适用条件,公安机关可依法对行为人处以拘留及罚款。

从刑事责任来看,若瑞幸门店修复墙面、清理现场的费用经鉴定达到五千元以上,或家属存在三次以上损毁行为,可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立案标准。从“周边商铺称多家门店遇类似情况”来看,若查证属实,可能满足“多次损毁”的刑事追诉条件,行为人或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的刑事处罚。即便未达刑事标准,多次行政违法记录也会加重处罚力度。

从民事责任来看,李泽瑞认为,无论是否构成行政或刑事违法,家属都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财产损失应按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包括墙面修复费、清洁费,若因门店停业产生经营损失,也需纳入赔偿范围。

坚守规则才能有效主张权益

“家属的核心诉求是推动工伤认定及责任追究,但红漆维权反而陷入被动。”李泽瑞介绍,事实上合法维权途径早已明确:

一是配合工伤认定。按人社局要求提交团建记录、沟通截图、诊断证明等关键证据,查清饮酒是否属工作安排、伤情与饮酒的关联度,为工伤认定提供扎实依据。

二是主张民事追责。若证实老板强制劝酒或未妥善安置,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张用人单位及共饮者承担过错责任,依法追索相应赔偿。

三是向监管部门投诉。通过劳动部门督促企业配合调查,或向瑞幸总部提交书面维权材料,借助监管力量推动问题解决。

李泽瑞提醒,正如法律对工伤的界定需坚守证据标准,维权行为本身也应在规则框架内进行——情绪宣泄无法替代法律程序,反而可能让维权者从“受害人”沦为“违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