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云调研”摸不到真情况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杨晓屏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俯下身子察实情、听真话,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才能真正解民忧惠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云调研”应运而生。“云调研”作为一种新型的调研方式,在减轻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调研中的形式主义也悄然而至。“云调研”方式,调研人员无需亲赴现场,只需将调研内容通过网络传输,被调研人员手指点点,就可完成填报,但容易造成内容过于泛滥、重点不突出等现象。“云调研”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网络调研的内容都是事先设置好的,不能随着调研的深入及时修正,容易形成教条主义,无法触及当下的实质性问题;再如网络调研比较生硬,难以反映民众真实意愿。我们都知道,被调研对象的同一句语言,脸部神情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仅仅通过“云调研”,依靠隔空作业,难以反映真情实感,一定程度上也无法掌握事物的全貌。

单纯依赖在线问卷等方式,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云调研”的被调研对象,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往往是某些特定人群。多数情况下,“云调研”面向机关、乡镇街道人员,或是年轻人,让他们点点、看看、转转。一些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的群体,往往不在被调研之列,而他们却恰恰是真实情况的知情者和承受者。如此一来,仅凭“云调研”很难摸清真实情况,最终也难以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第一手素材。此外,“云调研”由于没有实地的调研感受,调研成果转化效率普遍比较低,形成调研材料后,部分单位没有及时跟进落实,最终也未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调查研究工作,如果就是在办公室点数据、看材料、听汇报,而不是深入基层、与群众促膝谈心,就无法摸到真情况,调研质量就大打折扣,调研结果也就失去实用价值。我们要正确运用“云调研”的快捷优势,结合传统调研方式,采用“云上+线下”的调研模式,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成果应用,确保调研工作见实招、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