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先贤特展启幕 百年印社探寻时代新声 西泠秋雅·乙巳 以创新之笔 续写金石百年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通讯员 许齐

杭州日报讯  11月1日至3日,西泠印社乙巳秋季雅集系列活动在杭州举行。百余名社员自全国各地而来,齐聚湖山之间,共襄盛举。系列精品展览、严谨学术研讨与重要社务会议交织,使此次雅集不仅成为一场金石篆刻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对百年印社未来之路的深刻思考。

湖山聚首:展览研讨映丹青

11月1日,西泠印社乙巳秋季雅集系列展览开幕式在西泠印社美术馆举行。本届雅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磅推出了三大展览:“传朴流芳——葛昌楹旧藏名印合璧展”“醉石湖山——唐醉石篆刻书法合璧展”及“西泠印社第十一届篆刻艺术评展作品展”。

同时,旨在深化学科建设的“大印学(4)——金石学史与印学学术研讨会”、规划未来出版方向的“2025年度《西泠艺丛》选题交流会”等学术活动相继举办,为雅集增添了深厚的理论底色。活动期间,亦召开了社长会议与理事会会议,对相关社务工作进行商讨与规划。

传朴流芳:旧藏合璧见清芬

本次秋季雅集,将目光投向西泠印社历史长河中的前辈先贤,其中平湖葛昌楹便是不可或缺的中坚人物之一。

葛昌楹(1892—1963),浙江平湖人,于1916年西泠印社建社十三年之际,由吴隐、丁仁、王禔引荐入社。传朴堂旧藏名印“西泠印社中人”,即是次年春由吴隐、丁仁请吴昌硕社长所刻赠予葛昌楹,以纪念其名列印社中人之荣光。

此次西泠印社与上海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传朴流芳——葛昌楹旧藏名印合璧展”,规模宏大,第一次系统展现了葛昌楹先生的收藏成就与印学贡献。共展出上海博物馆藏印68方、西泠印社藏印54方,合计122方珍贵藏印。同时展出的还有浙江图书馆藏传朴堂集印谱4种,即《丁丑劫余印存》《宋元明犀象玺印留真》《传朴堂藏印菁华》《平湖葛氏传朴堂藏印》,另有传朴堂藏印印屏6件,以及西泠印社所藏丁仁、王禔、高时敷、俞人萃四人书画印及印谱8件,传朴堂所辑印谱2种。

醉石永驻:金石因缘铸印魂

另一位被重点呈现的先贤是奠基社员唐醉石,他的艺术生命与西泠印社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光绪三十年(1904),唐醉石以“醉石山农”之名参与印社初创,成为奠基社员之一。社址“小盘谷”庭园的捐赠,正是其外祖父李辅耀因见外孙醉心金石而慨然出资的雅举,这段渊源已成为西泠印社肇建之时的重要见证。

唐醉石精于篆刻,印风融秦玺汉印之浑朴与浙派切刀之苍劲,形成“规矩而不板滞,严谨中见生动”的独特风格。其书法尤以隶书见长,“静穆古雅”的书风与印艺相得益彰。此次西泠印社与武汉博物馆合办的“醉石湖山——唐醉石篆刻书法合璧展”,全面呈现其艺术风貌,展出来自武汉博物馆的唐醉石篆刻作品原石51件、书法作品4件和扇面2件,以及西泠印社所藏唐醉石篆刻作品原石38件与印谱5套。

守正创新:以古为新续绝学

在百年社庆之后的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文艺的日趋繁荣,西泠印社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自处与发展的深刻命题。过去孤寂高冷的篆刻艺术,如何在坚持传统正宗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指出,如今西泠印社更关注的,是篆刻艺术如何创新、如何紧跟时代并与之同频共振的有效举措。他强调,坚持“守正创新”的宗旨并不仅仅是“守正”,对于百年名社而言,“守正”本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创新”才是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最聚焦的关键词。

他进一步阐释,如果没有“创新”,外界看待百年西泠印社,可能只会将其视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标本,一块志在复制、再现传统篆刻技术的“活化石”,一个不断重复沿循古玺印和明清篆刻现成路径而缺乏精神贯通的老派社团。他引用“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训,明确指出:“创新才是真正的‘为往圣继绝学’,是传统印学、金石学和篆刻艺术在当下和未来,仍然拥有生命力和发展活力的标志,是西泠之所以为‘西泠’,获得万众崇仰的根本的精神维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