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新雏鹰”企业 感受科创硬实力
企业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9月,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印发《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到2027年,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和我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培育300家左右“新雏鹰”企业;上周,根据《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杭州市“新雏鹰”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昨日,为深入了解杭州未来产业的“种子选手”,挖掘“新雏鹰”企业的硬核科技实力与前沿创新成果,杭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开展采风调研活动,走访了4家企业,解码杭州“新雏鹰”企业创新活力发展的“通关密钥”。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认定的首批“新雏鹰”企业共100家,均属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前沿半导体、未来网络、空天信息、元宇宙、未来医疗、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柔性电子和量子信息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
在杭州华匠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一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在研究员的操纵下运作着,“这是我们目前在研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相比于市场上同类型的产品更为轻量化,能够兼容目前的手术室环境。”创始人冯再麟告诉记者。聚焦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企业自主研发的多自由度手术器械已开始量产,其核心是突破了传统器械头部无法弯曲的难题,移植机器人“微腕关节”技术,头部可弯60度,同时复刻传统器械操作习惯,医生几乎无需学习即可上手使用。“我们目前有抓钳、分离钳等五大类产品,共计1000多个品规,全国800多家医院已投入使用。”
走进元素驱动(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展台上的快递袋、吸管、杯子等日常用品。“我们的生产流程以企业自研的工业菌种为核心,在发酵罐中利用非粮生物质等作为原料,让菌群代谢出氨基酸等产物,再经聚合工艺制成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最后用材料制作成需要的产品。”生物材料工程师李庆博介绍道。据了解,目前企业主要有两块业务,一是广泛应用于饲料、大健康等领域的绿色合成氨基酸,其中用于饲料领域的氨基酸可替代生猪养殖中的豆粕,降低大豆进口依赖与饲料成本;二是生物基高性能材料,应用场景除日常用品外,未来有望拓展到医药等其他高附加值领域。元素驱动品牌市场负责人甘丹告诉记者,这种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且低碳,能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并实现产品可降解。
随后走访的杭州天玑济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长光辰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前者深耕线粒体自噬前沿领域,瞄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目前临床治疗仍有缺口的方向,为人类健康带来重要突破;后者先后研制了多款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并掌握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广泛服务于工业检测、半导体、光伏、锂电池检测、物流、机器人等诸多行业。
一家家“新雏鹰”企业的“展翅高飞”,离不开杭州这片创新沃土。从《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印发,到在正式发布的《杭州市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方案》中提出每年培育“新雏鹰”企业100家,再到开展2025年度杭州市“新雏鹰”企业申报工作,杭州一直在行动。未来,杭州将持续加强科技企业源头培育,完善科技企业成长链条,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