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这幢居民楼下为什么有一条隧道?

橙柿互动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董吕平 文/摄

近日,一位网友发帖:杭州萧山隧道上的“神奇”小区——

杭齿隧道,这是萧山早期交通基础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两条窄窄的车道,据说是杭齿人挖的,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这个隧道仍是山南山北通行的重要通道,每天来往车辆络绎不绝。

而且隧道上还有一个小区,住在隧道上的感觉如何,真的让人好奇。

28日上午,开车从湘湖路杭齿隧道北向南行驶,隧道内有灯光,双向两车道,不时有人骑着三轮车或自行车经过,出入隧道的机动车也比较多。

杭齿隧道南北向横跨整个西山公园,南侧出入口在萧金路,北侧在湘湖路,两个出入口都在“杭齿厂”内,现在正式名称是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齿厂是萧山国营三大厂(杭齿厂、杭发厂、杭二棉)之一,全都初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厂”凝聚了几代萧山人的记忆与情感,也见证了萧山工业发展史的奇迹。

在杭齿隧道南侧萧金路口处,张贴了一张两年前的交通管制通告:由于萧山西山道口湘湖路工程施工,给杭齿隧道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中午和下午相应时间禁止机动车通行,机动车隧道内每小时限速20公里。落款是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侧出入口,隧道上方建造了至少五幢5层楼房,房子建造于1963年前后,此前属于杭齿厂家属宿舍,现在统一归萧山城厢街道潇湘社区管理。

“这里有很多房屋,最早是1963年前后建的,在隧道口上的房屋稍微晚一点,隧道上方就是西山,沿着隧道口这一侧建了几十幢房屋。”一位居民说。

记者在杭齿宿舍走了一圈,住在这里的主要是老年人。杭齿厂退休职工杨玮76岁,老家在江苏溧阳,1963年跟着父亲来到萧山。

“父亲最早是在上海从事起重工,后来唐山开滦煤矿在上海招人,父亲就跟着去了唐山,再后来国家要在萧山建造杭齿厂,从全国各地区招人,父亲当时想着能回到南方,又从唐山调到杭齿厂上班。”

杨阿姨说,杭齿厂最早一批厂房在西山南侧的萧金路这一带,后来山北侧也建了厂区,所以在1968年前后挖了这条杭齿隧道,当时全是厂里的工人开山挖石,全是义务劳动。“我们都是山脚下建工厂,山上盖房子住,我们挖山填塘,修建了贯穿西山南北的隧道,厂区与生活区紧密相连。”

“当年杭齿厂的工人除了小部分杭州人,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国家建设,哈尔滨、沈阳、洛阳、上海、唐山、长春……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都来了。”

杨阿姨说,当年他父亲在工厂上班,他在学校读书,后来去嘉兴附近工作,20世纪70年代也到杭齿厂上班。当年杭齿厂建的三层红砖房这两年全部粉刷过,只有木质窗户还有些当年的景象。

“听更早一批来这里建设的老职工说,他们来的时候这一带都是荒野,临时搭建棚子住人,上面铺油毛毡,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苦,靠着前辈我们才慢慢住上了红砖房。”

杭齿厂在建时,两侧都是农田,全是烂泥路,路也很窄,两个车都没办法会车,厂建设时需要的机床是从附近火车站运过来,从火车站到厂里全是靠工人铺设一根根原木,从火车站一路拉到厂里。“我当时来的时候,有的人是住在旁边的生产大队,有的是住在市心旅馆,我和父亲刚来的时候住在老岳庙,现在老岳庙也搬走了。”

杨阿姨说,当时很多工人住得都很零散,接送的都是解放牌的大卡车,“我当时在体育路小学读书,先坐敞篷车到西山口铁道岔口下来,然后走路回家。”

“尽管这样,但杭齿厂在当年是非常有名气,待遇也不错,我刚进厂工资是每个月25元。”

82岁的丁阿姨1963年从上海柴油机厂技工学校毕业分配来到杭州,她回忆说,当年这边的6幢、7幢、8幢、9幢几乎是同时建造,杭齿厂很多工人都参与了房屋地基工作。

“当时我们学校来了很多学生,当时的叫法是支援‘小三线’,现在我们学校校友还有100人左右住在这里,我来的时候还扎着小辫子,现在头发都花白了。”

丁阿姨说,当时国家建造很多工厂,全国招学生、技术工,“刚来的时候很苦,这里什么都没有,全是从无到有,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厂里开始造水塔,是我们一块一块搬砖过去建起来的。”

当年丁阿姨和同事建起来的水塔,如今已经荒废。

丁阿姨印象深刻的是,刚来的时候这边蚊子多,又很大,“当年萧山的蚊子很有名的,写信的时候蚊子多得都会落在信纸上,手一拍打死,就这么把信寄到上海去了,我们写信基本是报喜不报忧,但这个蚊子的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你就能想象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

“我在学校学的是钳工,属于万能工种,到了杭齿厂后就是描图,设计好的设备图纸拿到我们这边,然后给设计图纸进行描图。”

丁阿姨说,第一批杭齿厂建设者是1959年甚至更早来的,是杭齿厂的“开路先锋”,无私支援国家建设,他们才是真正的工匠。“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好,不应该忘了他们。”

说起往事,丁阿姨和其他同事一起开玩笑说,我们青春美好的岁月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属于年轻人的一代。

“当年国家搞建设,全国上下一盘棋,不管学生、农民还是工人,只要国家有需要,都是积极响应,现在我们退休了还住在这里,也早就离不开这里,虽然上海有我的弟弟妹妹,但没什么大事也很少回去了,孩子们也都在杭州工作,这里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的故乡了。”

聊天中,很多杭齿厂的退休老职工都说,在萧山几代人记忆中,杭齿、杭发、杭二棉被称作“三大厂”,曾是一代代年轻人的向往之地,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萧山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60年建厂以来,杭齿厂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创业之路。由于当时缺乏齿轮箱设计专业人员和技术资料,面对重重困难,杭齿厂边摸索边前行,最终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船用齿轮箱。

1963年,中国首台船用齿轮箱的诞生,标志着长期困扰我国船舶传动技术发展的难题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推动了我国工业传动装置的进步,更彰显了中国人在海洋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8日上午,记者在杭齿宿舍区看到,沿山而建的房子门前陡坡上正在修建台阶,考虑到居民特别是老人出行,小区还加装了公区电梯,可以从山下直接乘电梯到山上房子的平台上。

潇湘社区书记邬振华说,杭齿隧道北侧萧金路上沿山而建的房子,都属于当年杭齿厂的家属宿舍,最早一批的房子是12幢附近,建造于1963年左右。“当时杭齿厂周边都是农田,国家有政策不能破坏农田,所以才在杭齿厂边上的西山上建起了宿舍。当年杭齿厂有自己的传输信号、电视台、广播站、电影院,食堂、幼儿园、医院……”

这些年,杭齿厂宿舍楼经历过两次改造。

第一次是在2017年,山上的房子接通了管道燃气并做了平改坡,最近一次是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整个小区进行了旧改以及未来社区建设项目,旧改涉及地面、晾衣杆、雨棚以及空调外罩等,还有房屋立面统一的规划,现在除了10栋当年留下来的欧式红砖外结构的三层房子外,其他房屋外立面全部统一粉刷。”

邬振华说,考虑到现在住在山上的很多杭齿厂退休工年纪偏大,走台阶不太方便,还加装了四部直上直下的公区电梯,直接可以通过电梯乘坐上山。

邬振华说,杭齿隧道建造于1968年,也就是说当年杭齿厂是先在山上建了房子,之后才挖了隧道。

“当时杭齿厂在山南建了厂区,占地面积有280亩,之后在山北又建了一个厂区,占地有220亩,最高峰时职工有3000多人,山南山北两个厂区被西山挡住,厂区之间运料比较麻烦,为了生产需要,于是杭齿厂的工人出力挖了这条隧道,这也是整个萧山的第一条隧道,后来西山慢慢又开出了西山隧道、2021年又有了西博隧道等。”

邬振华说,杭齿隧道属于杭齿厂管理,当年山南山北的居民也可以从隧道内通行。

“现在虽然也设置了临时管制,主要是中午和晚上山南山北的职工要通过隧道下班、吃饭,所以从安全考虑,临时不让机动车通行,行人其实都可以走。”

邬振华在萧山城厢镇出生、长大,2009年来到潇湘社区工作。他记得小时候经常在杭齿隧道里面乘凉、睡觉,西山下面也有很多人防工事,这地方也承载了萧山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