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纪录片《全世界的水终会重逢》(下)全网发布

在伊斯坦布尔Polyeuktos古教堂遗址举办文明交流活动

将Hangzhoufeel带到埃及金字塔前

阳光洒在湛蓝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站在欧亚大陆交会处的伊斯坦布尔,我们与一个月前在杭州结识的土耳其Harici媒体创始人、主编Tunç Akkoç紧紧拥抱。
开罗郊区,40℃的吉萨高原上黄沙漫漫,我们在金字塔旁,和大埃及博物馆策展人Remonda Fayez Michel再叙两大文明。
这些故事的背后,是杭州与世界结下的深厚友谊。
2025年6月,杭州向世界发出10张请柬,邀请来自埃及、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的10位不同领域、热爱历史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友人,以Hangzhou Seeker(杭州深度探索者)身份,用120小时深度探索杭州。一个月后,7月13日,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团队踏上回访之旅,前往同样拥有深厚文明的地中海沿岸,在土耳其和埃及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不久前,记录这场文明交往的纪录片《全世界的水终会重逢》(下)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发布,全网观看量已超50万。是什么让杭州与如此多国际友人情深友于?让我们重新跨越山海,寻找文明互鉴的答案。
友城伊斯坦布尔
历史遗迹与烟火气里的友谊
Tunç的公寓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一条蜿蜒的街道旁,我们到达土耳其的第一天就来到Tunç家中,与他和他的未婚妻Elif来了一场土耳其版“流动的盛宴”:千岛湖的烧制方法遇见马尔马拉海的鱼,用苹果醋和橄榄油炒制中式家常菜。“土耳其和中国一样,会用家宴来连接友谊,在杭州时,你们和杭州家庭热情招待了我们,我非常高兴这场‘流动的盛宴’在我的家里继续。”Tunç感慨。在杭州之行后,他萌生了制作杭州纪录片的想法,“杭州与伊斯坦布尔是友好交流城市,也许我可以用另一种视角来呈现杭州”。这一次的地中海之行,我们率先举起镜头记录,Tunç和他的朋友们成为了交流的桥梁。
亚欧之交的这场分享
架起文明交流的桥梁
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Polyeuktos古教堂遗址,我们联合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场活动得到了伊斯坦布尔政府文化遗产保护部门(IBB Miras)的支持。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在线上与当地观众交流良渚文明,杭州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姜贤正与杭州国际传播中心特邀主持、CCG中国与全球化中心高级研究员杨锐,和土耳其考古学家Nezih Başgelen及Murat Sav进行现场探讨。
“公元前3300年到2300年,良渚已经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始文字,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制作了系统的礼器,还建造了比较完善的水利系统。良渚也证明着中国文明独特的连续性特征,许多物质文化和思想观念至今仍然延续。”徐天进在线上沉浸式带领大家感知良渚博物院。Nezih Başgelen回应道:“也许我们需要前往良渚,看看那里的发掘成果。我所研究的距今7000年的恰塔霍裕克文明,恰好是人类如何组织社会、进行生产并发展出早期精神世界的标志。”而Murat Sav则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中国的历史为我们的赫梯文明、拜占庭时期以及奥斯曼时期的历史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比较研究视角,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对遥远东方的友城杭州
伊斯坦布尔市民充满好奇
如果说遗产地是文明的纵深,文学让我们触摸到了城市的体温。在著名的伊斯坦布尔独立大街,一场中土文化对话在安静的红猫书店展开。土耳其著名作家Ahmet ümit非常擅长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地下水宫等各类历史遗迹串联在故事中,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文化。在了解到良渚文化及杭州这座城市后,他说:“如果有机会去往杭州,我也希望写就这座拥有世界三大文化遗产的城市故事。”
在罗马时期延续至今的大小巴扎(集市)上,店主递给我们一杯红茶,并滔滔不绝地讲述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故事;在海边喝咖啡的年轻情侣和我们聊起中国菜;无数车辆和船只穿梭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人们就这样把“欧—亚—欧”走成了日常节奏。
“伊斯坦布尔是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极强的包容性。”姜贤正说,“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各种各样的宗教、民族和文化在这里共存。”杨锐则对这座城市的“松弛感”印象深刻:“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这样一个独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历史的沉重感丝毫没有给当地人带来负担,而是有一种让我非常心动、非常向往的松弛感。”
文明回响,从良渚到金字塔
时空切换到下一站开罗,大埃及博物馆。当Remonda再次见到来自良渚的礼物,立刻回忆起了她在杭州的点点滴滴,以及她印象最深刻的与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在良渚遗址公园里的那场深度对谈。
“我们曾聊起两座博物馆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徐院长说我们一起肩负着守护文化遗产并讲述给更多人的使命。”Remonda说,“几个月前我深入了解了良渚文明,现在你们又来到埃及,这就是很棒的文明互鉴。”
走在埃及街头,很多人都会用“你好”和我们打招呼,来自中国的游客在各个古迹和博物馆中随处可见。“中国正在成为埃及的高频词。”中阿卫视前驻华首席记者馨玥说。她曾获得第十届“汉语桥”埃及赛区冠军,也是本次文明交流的向导。站在4500年前的金字塔前,她说:“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我们都拥有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埃及有近3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明年是中埃建交70周年,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会更深入、更丰富。”
浙商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
埃及开罗郊外的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巨石埃及玻璃纤维工业公司的厂房内正在举行一场特别活动,几十位埃及当地员工认真聆听着来自中国的良渚文明分享,当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分享时,大家热情地起立欢迎。
这家来自浙江桐乡的企业2012年来到埃及建厂,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公司有近2000名员工,其中埃及本地员工约1900人。
“我们在融合中埃文化方面,做到了尊重和相互理解。” 巨石埃及副总经理顾国权介绍,“你看我们所有车间都配置了祈祷室,装了空调,旁边还有热水供应。同时我们开设中文课,很多当地员工也有机会去中国总部嘉兴桐乡等地参观,增进彼此的理解。”
巨石埃及副总经理 Ahmed Soliman前两年刚刚去过桐乡和杭州,他对西湖的风景念念不忘。“产业不仅可以带来两个国家的共同发展,也是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纽带。”精通中文的巨石埃及公用工程部副经理Osama Tolba分享道:“因为公司一直在推动我们当地的发展,员工们有了更好的生活,大家也逐渐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在分享会中,杨锐感慨:“100多年前承担全球海运贸易枢纽的苏伊士运河,如今又见证了中国和埃及的经济交流,历史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延伸,不断丰满。”姜贤正则指出:“浙商正在用商业文明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用实干精神和情感连接来打动人心。”
尼罗河畔的落日余晖下,我们登上开罗高楼,举目远眺,金字塔就耸立在城市天际线。一旁的本地年轻人和我们攀谈起来,馨玥随即用阿拉伯语向他们介绍:“中国有一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就来自像天堂一样美丽的城市,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