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第一区”,按下蓄力键

潮新闻
浏览量

潮新闻讯  10月27日,杭州余杭区公布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GDP总量达2713.2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分季度看,一季度余杭GDP同比增长7.5%,上半年增速7.4%。前三季度,余杭同比增长7%,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速。

可以说,前三季度的增势,为余杭四季度决胜“全年红”攒足了底气。持续蝉联背后,“浙江经济第一区”正悄悄转换动力结构,蓄力新发展。

增长向新

先看服务业。1-8月,余杭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4%。

最稳的是数字经济。作为余杭的重点支撑行业,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每一家头部企业都牵动与之相关的生态布局,这让余杭的“传统强项”愈发强劲。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政府侧还是企业端,都在坚定投入、布局技术创新的未来。增长的河流里,正奔涌出新的泉流。

9月20日,余杭区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的AI+生态创新平台——“聚焦垂直领域的AI大模型创新开发空间”(简称“模域空间”)正式启用。

以未来科技城阿里中心为核心载体,“模域空间”重点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及智能体、智能终端及应用4条细分赛道布局核心生产力和相关生态。

这不仅是政企合作、强强联手。早在2017年,余杭就推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打造浙江第一个聚焦人工智能的产业平台——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正是这样的前瞻布局,让重洋归来的强脑科技扎根余杭,长成了如今的“杭州六小龙”之一。

数据显示,1-8月,余杭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收达674.1亿元、增长35.7%。目前全区累计有通义千问等1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数量居全省前列。

实施“未来攀峰”行动,当前,余杭正构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

以低空经济产业为例,目前,“中国飞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入驻低空经济企业40余家,全区累计培育16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进入专精特新行列。

对高市场占有率、强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多看一把、多扶一把,余杭筑牢了技术创新的基底,再加之场景、航线的探索和专项扶持政策的探索,今年,余杭入选浙江省首批11个低空经济“先飞区”。今年数贸会上,低空经济主题展也特别设立了余杭专区,展现余杭“AI+低空”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成果。

服务靠前

增长向新背后,少不了服务靠前。今年秋季广交会上,余杭83家企业拿下172个展位,覆盖31个展区,参展企业数和展位数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比如,针对全球户外运动与特种作业市场,杭州土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广交会上展出两款新品——全地形车Redstone 1000 MUD与Redstone 550 R2。

1-8月,土星动力产品累计出口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95%。在保持专业性能的同时,新产品结合前沿设计、年轻消费群体偏好,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性价比,收获了欧洲、北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客商的合作意向。

“目前土星动力的两款新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未来还会贡献出口新增量。”余杭区商务局对区内企业的出海“进度条”动态掌握得很清楚。

“企业好则经济好,企业强则经济强。”正是深谙这一逻辑,余杭找到了增长密码。

今年以来,余杭的服务贸易增势一直不错。前三季度,余杭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预计达50亿美元,增速达到22.4%。

从产品出海转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生态出海,余杭的企业正凭创新走向更开阔的市场。

最近,灵伴科技正式成立国际事业部。在9月举办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灵伴科技的智能眼镜成为贵宾礼中唯一入选的AI硬件产品。

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针对东盟多语种环境优化了语音识别算法,支持印尼语、泰语等12种东盟语言互译,不仅吸引了多国采购商,不同国家的客商、参展商还现场试戴产品,借助中国技术新品开启无障碍沟通。

在柏林的IFA国际消费电子展、杭州举办的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灵伴科技也都取得了亮眼成绩。

灵伴科技数贸会展台。祝梅 摄

企业冲在前,政府则靠前服务、打好辅助。9月,浙江省海外综合服务余杭服务站揭牌。这是全省首批企业“出海”服务站,也是杭州入选的唯一一个服务站。

揭牌现场,余杭发布了20项助力“余商出海”服务清单,涵盖投资端、贸易端全链条,围绕企业出海需求提供服务支撑。

涌金君获悉,月底举办的广交会第三期首次设立智慧医疗专区,余杭提前做好服务,帮助强脑科技、唯精医疗、微泰医疗等10家企业入围展示,获得展位30个,企业数、展位数均占到全国的21%。

很多人都会追问余杭坐稳“浙江经济第一区”的位子靠什么,前瞻的顶层设计、靠前发力的政策供给,都在答案里。

蓄力发展

技术创新,比内力,服务靠前,让余杭的技术创新有能力加速成长,走向全球市场。而要守好“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擂台,余杭仍需承压而上、谋之深远。

好在,余杭始终保持蓄势待发的态势布局筹谋。

把目光拉长,余杭下了一个大赌注:押注AI时代,计划用3年时间在未来科技城打造一个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7月,余杭在区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提出新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地。

就拿模域空间来说,入驻的创新企业、项目,既能获得阿里开放的人工智能全链路资源和能力,余杭也提供了足够多的城市场景机会,为大家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机会。

有意思的是,余杭还提出了一个算力规模目标:到2027年,本地算力规模达到27 EFLOPS(27伊弗洛普斯)——涌金君搜了搜,目前,全国范围内明确提出算力规模发展目标的城市和区域还不多。

涌金君记得,之前各地还在发放“算力券”的时候,余杭已经推出了“模型券”,最近又推出了“语料券”,围绕大模型训练服务的颗粒度越来越细。

夯实“大模型+大数据+强算力”的发展底座,余杭的目的不只是做强人工智能产业,还要放大其乘数效应——

看技术创新。“AI+科技”要充分发挥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集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和“从1到N”技术落地、迭代突破。

看产业融合。“AI+产业”要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

看场景蝶变。“AI+消费”要加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景区、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从给政策、给项目到给机会、给场景,从确定性的政策供给到激发新可能,创新和活力汇聚于此,带动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双双提升、互促共进。

可以说,这样的良性循环生态,才是“浙江经济第一区”能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的底气。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余杭新设市场经营主体5.56万家,同比增长26.3%,在册总量达32.27万家,总量、增量均列杭州市第一;截至目前,余杭人才总量突破50万人,科技型企业家、科学企业家队伍持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