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十人,浙江唯此一人! 杭州“公厕管家”徐俊昌荣获“十佳环卫人”称号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任彦 通讯员 葛畅 丁佳意 廖冰 周雅仙

杭州日报讯  在城市的脉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迎着晨曦出发,披着星光而归,用双手擦拭街角的尘埃,用汗水浇灌文明的土壤。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风景。

在今年环卫工人节前夕,10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全国首届“十佳环卫人”名单,杭州“公厕管家”徐俊昌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扎根环卫一线23年的普通工人,用半生坚守诠释了“平凡亦可闪耀,奉献成就伟大”的深刻内涵。

初心如磐:从河南乡村到杭州街头的坚守

1975年,徐俊昌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02年,27岁的他背上行囊,踏上前往杭州的列车,从此与环卫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初入行业时,他在环卫汽车修理厂担任焊工,面对陌生的技术领域,他白天跟着老师傅实践,晚上抱着专业书籍钻研,短短几年间从“门外汉”成长为能独立设计维修方案的技术骨干。他独创的“烧电焊”工作法,将维修效率提升超三分之一,累计为单位节省成本200余万元,这项创新成果后来被评为“杭州市城管系统优秀工作法”并在全市推广。

“一开始觉得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干久了,反而觉得每一颗螺丝、每一处焊点都连着城市的脉搏。”徐俊昌回忆。2007年,他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并成立“徐俊昌劳模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从“一人先进”到“群英奋进”的跨越。

危难时刻显担当:党员本色在逆境中闪光

2015年,杭州一处承担全市200余吨粪便处理任务的倒粪码头突发故障,厂家以“设备已淘汰”为由拒绝维修。危急关头,徐俊昌主动请缨,冒着恶臭与风险爬上房顶,打洞吊起设备,凭借精湛技术精准定位故障点,又自制配件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挽回百万元经济损失。“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坚定的注脚。

2020年疫情时期,他再次挺身而出,组建“党员清道夫”先锋队,主动承担隔离点生活垃圾收运的高风险任务。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日均工作10小时,忍着旧疾疼痛,他确保涉疫垃圾“日产日清”,用行动守护城市的安全底线。

“公厕管家”的匠心:小窗口折射大文明

2020年,徐俊昌转岗公厕保洁,管理祥符街道43座公厕。面对琐碎繁杂的工作,他将其视为“服务民生的重要窗口”。他手绘每一座公厕的管网走线图,记录下水道规律、人流量高峰,被同事称为“活地图”。在他的标准里,台盆不能有一滴水渍,蹲坑必须“一客一清”,地面永远光洁如新。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他管辖的8座公厕位于核心场馆区,服务标准极高。为完成任务,他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细致巡查每一个角落。一次,秋霞街公厕因化粪池满溢导致堵塞,厂家维修两天未果,徐俊昌仅用半小时便找到症结,迅速解决问题。“他的眼睛像尺子,手像魔术师!”同事们由衷赞叹。

荣誉背后的平凡人生:家人的支持是最强后盾

23年来,徐俊昌的每个春节几乎都在岗位上度过。他从崇贤的家骑电瓶车上班需30多分钟,早7点出门,晚5点下班,却常因突发任务延迟归家。2019年,他将父母从河南接来杭州,从此更安心扎根第二故乡。“家人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他笑着说,“虽然陪他们的时间少,但他们总说,‘你把城市扫干净了,就是给咱家争光’。”

即便已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徐俊昌依然保持着质朴的初心。得知当选全国“十佳环卫人”时,他连称“意外”:“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从没想过能获得这么高的认可。”

时代楷模:用一把扫帚书写不凡华章

从焊工到维修能手,从“清道夫”到“公厕管家”,徐俊昌的职业生涯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环卫事业的变迁与进步。他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者、危机的化解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2023年,他作为全省环卫行业代表,高举亚运火炬奔跑在西湖畔,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环卫精神与亚运精神深度融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表彰文件中指出,全国“十佳环卫人”的评选旨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徐俊昌的故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的坚守,让公厕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他的匠心,让平凡岗位焕发夺目光彩。

如今,49岁的徐俊昌依然每天穿梭在祥符街道的43座公厕之间。他说:“只要城市需要,我愿在环卫岗位干一辈子!”这句承诺,如同一颗种子,已在杭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他的身影,也已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最坚实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