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棵树”后续 清代那幅画

还记得暮春时节走红的“明朝那棵树”吗?静静伫立在余杭苕溪边500多年的它,见证了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那些事。
历史的脉络远不止一棵古树。初夏开始,我们一起探访苕溪边像古香樟一样静静伫立的“明珠”,探寻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与风景。
今天我们来看一幅画《余杭看山图》,清代那幅画。
余杭的美,藏在山水之间。有人爱它的青山叠翠,也有人爱它的苕溪烟波。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流连,留下了无数诗篇与画卷。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一位清代著名画僧,用笔墨为余杭留下了一幅实景山水,那就是石涛的《余杭看山图》。
这也是一张横跨时空的“余杭风景照”,虽创作于清代,至今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大涤山的灵气与南湖的秀美。
在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楼秋华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清代那幅画,走进了三百多年前的余杭。
画中的山,大涤山
画中的水,南湖也
《余杭看山图》是石涛1693年的作品,画作形制为手卷,纵30.5厘米,横134.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是他根据多年前云游余杭的记忆作的画,是他艺术成熟期的一幅代表作。
画面以俯视的广角,展现“余杭看山”的地理景貌,其中,画的山是大涤山,画的水是南湖。
再细看,右下角绘有余杭古城墙与南湖堤坝,两旁树木葱茏,一坐一立的两人似在对话,大家推测是石涛本人与他的兄弟喝涛。
更远处则是九锁群山,起伏连绵,云雾缭绕。
“全卷以活络的线条反复勾绘,在披麻与解锁两皴(cūn,皴是中国山水画表现脉络纹理和阴阳面的基本方式。)法之间,细加点染,合形象与神韵于一体。”楼秋华介绍说:“石涛的这种淡色法是他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他善于在浅绛与青绿之间自成体系,微妙通透,可与墨法同观,在画史上难觅与其相仿佛者。正由于石涛具有诸般独到之处,有些西方学者将其作品风格视为‘现代性’,其实是石涛不愿拘泥于前人成法的天才创造。”
再细看画面,不难发现山水之外的“题跋”。“题跋有时也是画的灵魂,也很重要。”楼秋华提醒说。
《余杭看山图》上有两段题跋,左上角为“余杭看山图,为少文先生打稿,寄请博教。”右上角是后来加上去的,题为:“湖外青青大涤山,写来寄去浑茫间,不知果是余杭道,纸上重游老眼闲。”以及“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两段题跋交待了作画的来龙去脉。这幅画是石涛为好友张景
蔚(字少文,号借亭)所作,那时候的石涛,回忆年轻时云游余杭的往事,以笔墨再度“看山”。而后,借亭先生拿了这幅画去游览余杭,回来叹道:那余杭的大涤山真是与画中的景色没什么两样啊!石涛听了便欣然作诗再题。
题跋中提到了“重游”,那么石涛为友人张景蔚画了《余杭看山图》之后是否真正得以“重游”此地?
石涛名下还有乙亥(1695年)《题画西湖》诗一首,在自注中表示“清湘老人三十年未至西湖上”。
“如此,我们或可推及石涛约于1665年初游西湖、南湖。恰好三十年之后,他又有重游湖上之行。因此,石涛忆写《余杭看山图》时的纸上‘重游’,在两年之后应是实地重游了。”
楼秋华笑着对我们说:“很多人觉得看不懂山水画,但其实‘看不懂’也是一种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看方式。你看到此画中的山,就想到大涤山;看到此画中的水,就想起南湖。只要有共鸣,就算‘入画’。”
看的不只是风景
更是一种精神归宿
带着这幅画,我们沿着石涛的足迹,重览“余杭看山图”。
余杭,自秦置县,至清为杭州府属县,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古城依山傍水,文脉深厚;南湖如镜,烟波浩渺;大涤山云雾缭绕,松涛回响……从高空俯瞰,山水相依,城湖相望,仿佛正是《余杭看山图》中那幅“纸上山水”的延展与再生。
《大涤洞天记》有言:“浙右山水之胜莫如杭,杭山水之胜莫如天目,天目之胜莫如大涤。”大涤山自古被称作“洞天福地”,位于今中泰街道,群峰环抱,林木蓊郁。唐高宗时曾敕建天柱观,元明时期更是道教重镇,香火鼎盛。
“有没有想过大涤山名字的由来?”没等我们回答,楼秋华便给出了答案:“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大涤’。”他顿了顿,又补充说:“石涛在余杭找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宿。”
石涛确实对大涤山情有独钟。自画下《余杭看山图》后,他便以“大涤子”为号。那不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种身份的宣告——一个在山水间寻求自我救赎的孤独灵魂。晚年石涛旅居扬州,仍不忘余杭,临溪筑舍,取名“大涤堂”,仿佛要把心中的山水永远留在那里。
告别大涤山,来到南湖,站在堤坝旁,湖面水光潋滟,堤岸柔软,有人在湖边垂钓,有人在骑行漫步,秋风温柔地从湖面吹来,带着淡淡的草香与秋意。远处的大涤山绵延舒展,近一点的山体还带着苍翠,越向远方,越融入一片青黛,直至在最远处与薄云化为一色,几缕云雾恰如其分地萦绕在山腰,为这幅“活”的《余杭看山图》平添了灵动之气。
试想三百多年前,石涛提笔写下“湖外青青大涤山”时,看到的也许就是这般景象——山色青黛,云水相生,天地间一片澄明。他的笔下之湖,不仅是余杭的南湖,更像是心灵的一片净土。
“在石涛心中,南湖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是他精神上的桃花源。”楼秋华说,“那里寄托着他逃离俗世的理想,也映照着他对自由、孤高与自然的向往。”
如今再回望,大涤山依旧,南湖依旧。不同的是,曾经“纸上重游”的山水,已化作我们脚下的真实风景。时间在流转,风景在延续。石涛的笔墨早已成为经典,但那份“看山”的心意,却仍在每一个凝视余杭的人心中回响。
或许,这正是《余杭看山图》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我们这些“纸上重游”的后来人,与余杭之间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