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公述民评”探讨人才、转化、生态三大“创新课”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文/高瑞怡 图/方建飞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杭州创新集群排名第13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显著,但人才引育不足、应用场景少、成果转化慢、创新要素不全等问题依旧存在。10月23日上午,由杭州市委办公厅主办的2025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聚焦“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围绕“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营造”三个圆桌展开交流讨论。

配图1

高端人才咋补齐?招引政策亮新招

最近,钱塘区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犯了难,他们正在攻克海洋机器人核心技术,但苦于没有精通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导航的专家团队——这是杭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相较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杭州在引育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方面存在缺口,人才在地化培育能力亟需加强。

配图2

对此,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歆表示,杭州正探索“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引育模式,将人才认定权下放市场,推出“企业单位自主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三定三评”新模式。市人力社保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吴洁静则补充:“杭州持续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与补贴,为技能人才搭建产教联盟,通过科创大赛、创业园引入重点项目,推动人才培育与成果转化结合。”

初创企业如何“育”?优化生态护“幼苗”

“多看看初创企业,我们也很有潜力。”网友的评论,道出了不少创业者的心声。在拱墅区一家科技初创企业,杭网议事厅记者韩中美了解到:高水平研发人才常因担心初创公司的稳定性而“牵手失败”;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实验室设备投入也让企业难以承受。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既需关注大企业,也需“精准滴灌”初创企业、个体创业者这些“幼苗”。

配图3

“滨江区的海康、大华,都是从十几人的小团队成长起来的。”滨江区委书记郑迪说。针对网友的建议,滨江区给出了针对高层次人才设立的“5050计划”:为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提供专项基金、融资奖励、贷款贴息,并提供全周期创业“陪跑”服务。

钱塘区则依托周边16所高校,搭建“一站式”平台,引入6000多名专家、2000多台仪器,帮企业找专家、找技术、找设备。“自去年2月运行以来,已促成300多项技术合作,设备共享近8000次。”钱塘区委书记、区长沈燕俊介绍,企业通过浙江政府服务网、浙里办App提需求,系统自动匹配资源,还有技术经纪人提供精准服务。

如何引导本地创投市场,真正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杭州市国资委给出了三点回答:做大国有母基金,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涌入;拉高国资基金的存续期与出资额度;提高国有资本的直接投资力度。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钱水土则补充,还需规范政府基金考核评价与容错机制,为企业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应用场景不够新?政府搭台“牵红线”

临平区一家专注智能清洁仿生机器人企业表示,“产品迭代需要在诸多真实场景下高频测试。医院、机场、火车站都是理想的‘训练场’,但这类场景的开放程度往往不高。”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4月,杭州召开人形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对接会,促成75个国有建设单位场景应用与百家机器人上下游产业“相亲”。这样的场景还带到了线上,西湖区依托阿里云通义千问搭建“西小服”平台,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24小时服务,还举办80场供需对接会,解决92个场景落地问题。

受到地区空域管理机制的约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余杭区作为浙江首批低空经济先飞区,前后推出两批“城市机会场景清单”,其中“低空经济+医疗运送网络”场景可实现15分钟内送达医疗样本。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越剑则表示,针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设备更新贵、研发成本高”的问题,杭州依托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成立服务商联盟,提供100多款“小轻快”产品,还通过补助研发及设备设施投入、推出“数改券”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

“问政于民”方知施政得失,“问需于民”方明服务方向,“问计于民”方得创新源泉,“问效于民”方见工作实绩。活动现场以“创新三问”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在这里大家逐步形成如何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共识,通过以一件事推动一类事的解决,进一步破解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中存在的堵点、难点。而前期,通过“1+7+N”民意互动平台广泛收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不仅是一座城市与它的主人之间最坦诚的对话,更是智慧的汇聚场、行动的出发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市委、市政府开门问政,完善科学依法民主决策机制,时时刻刻事事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让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