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官”的“神来之笔”——文化特派员制度激活杭州基层振兴“一池春水”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杭州日报讯  碧水绕田畴,古宅映炊烟,杭州的乡村从不缺好风光,但如何让乡村更有文化、让乡亲全面富有?答案藏在文化特派员们的“妙笔”里——

“想临一些‘金石气’的字体,该怎么体现沧桑感?”“临帖的时候不知道技法怎么办?”滨江区浦沿街道的采书夜校灯火通明,墨香阵阵,滨江区文化特派员蒋采作为主讲老师,为社区书法爱好者开启了第一堂书法课;淳安县王阜乡管家村,50位“绣娘”在文化特派员管建丽策划的八都麻绣比赛上比拼技艺,指尖的老手艺成了村里的“新名片”;在钱塘区临江街道萧东村,文化特派员刘航带着团队开展“头脑风暴”,社科院+金融学院强强联手,用两份沉甸甸的研究报告解码“杭州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村庄”……这些发生在杭州乡村的生动案例,正是杭州文化特派员制度扎根基层、赋能乡村的缩影。

自2024年6月首批194名文化特派员“下沉”以来,杭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文化特派员制度当作“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桥梁、“文化+民生”的关键抓手,在制度创新中破题,在实践探索中见效。

从理论宣讲到文艺惠民,从队伍培育到产业赋能,这些带着“文化基因”的“轻骑兵”,以文化为“神来之笔”,不仅让文化礼堂响起了新歌声,更让乡土文化长出了“经济翅膀”,为杭州的精神共富绘就了最鲜活的基层底色。

在位于建德市更楼街道的长岭山丘艺术空间,村民正在参观当地文化特派员举办的“岭上风景”水彩画作品展。 通讯员 沈恒阳 摄

文化赋能:从“输血”到“造血”的乡土蜕变

“建一个‘桃花坞’,讲好‘桃文化’故事,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桃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更能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国潮新活力。”驻点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的话,道出了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核心转变——从“送文化”的“输血”,转向“种文化”的“造血”。

“文化要‘种’进人心。”深耕当地文化四十余载的桐庐县县级文化特派员董利荣,每周至少有一次“跑村”。在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董利荣梳理史料,提炼出了“爱情、长寿、吉祥”三大桃文化脉络。

在富阳区的新华村,文化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文化特派员陶桂生以印章和书法为媒,将文化种子播撒在了新华村。他说:“让文化自发繁荣才是最终目标。”

培育基层文化队伍是“造血”的第一步。杭州文化特派员不满足于“演一场就走”,而是把“培养本土骨干”作为核心任务。

“这8名优秀学员是我们今年新培育的文艺大师兄。”在建德市三都镇,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拉起了一支“草帽乐队”,她把重点聚焦在“培育”两个字上,以此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与。迭代升级“乡村音乐学校2.0”,并建立“文艺村长+文艺大师兄+文艺爱好者”的基层文艺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本土热爱音乐且具备一定技能的“文艺大师兄”,让他们带领本地文化队伍持续成长。

文化特派员们深耕乡村肌理,一堵斑驳的乡村老墙,一场非遗技艺的表演,都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文化IP。

萧山区67岁的高长来,是红山农场老一辈人,他说自从文化特派员陈晖来到这里,成立了红山老年志愿宣讲团,红山故事、红山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本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也更强了。

物质精神共奔“富”,怎么奔才能“富”?

令人欣喜的是,文化特派员推动“乡土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文化味”变成“经济味”。

“下姜村村民对我说,过去总书记为村里送来了文化大篷车、科技特派员,现在又来了你们文化特派员,村里城里一起富,物质精神双丰收。”省社科联文化特派员胡逢阳派驻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年多来,谋划实施了“‘栀子花开’农文旅融合项目”,扎实推进人文乡村建设。

派驻临安区昌化镇东街村的区级文化特派员张一鸣策划的“潮动唐昌”文创共富街区项目,在激活当地文化资源、植入文旅业态、提升“魅力唐昌”经济价值上很好地发挥了“鲶鱼效应”。

他引入时下热门的市集元素,为昌化镇的“前堂客厅”——东街的文旅经济设计“流量”入口。以“夜经济”为主题,他协助昌化镇举办“唐昌之夜”系列潮玩美食活动和“来唐昌过大年”系列年俗活动。截至目前,“唐昌之夜”共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当地增收40万元,“来唐昌过大年”共吸引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当地增收140万元,真正实现了“文化富民”。

一年多来,首批194位文化特派员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58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5368场次,组建857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6835万元。

如果说“送文化”是外在帮扶,那么“种文化”则是内在驱动,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实现了乡村从文化资源持有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发展主体,助推乡村干部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奔“富”。

品牌辐射:从“杭州实践”到“全国样板”的经验输出

今年8月27日,在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杭州爱乐乐团一级演奏员、文化特派员陈安利辅导的临平区运河街道“运河·爱乐”乡村青少年乐团,以纯净真挚的乐声为“中国好人”喝彩,奏响临平文化自信与乡村美育的动人乐章。

文化特派员带来的“文化走亲”,让乡土文化走出了“小圈子”。

“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这种事情从未碰到过……”在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武康村的舞台上,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越剧社社员仇宏昌,将《祥林嫂·洞房》中的贺老六演绎得入木三分,这场跨越地市的“文化走亲”,是省级文化特派员杨浩平带领龙坞越剧社的首次“远征”。

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中,就有85支竹笛产自余杭中泰街道的紫荆村。这个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的小山村,如今正通过市级文化特派员何碧芸的创新实践,让竹笛文化从产业“幕后”走向世界“台前”。她以中泰竹笛展示馆为“心脏”,串联沉浸式数字化体验馆、非遗制作体验点百乐集、文化礼堂、竹笛音乐广场及直播式共富工坊;与中泰小学民乐团商洽成立紫荆艺术团,让这里的孩子带着笛音,加入到浙港两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中去。

这种“走出去”的交流,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信心,更让杭州的乡土文化有了更高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没想到我们一个乡镇的文化特派员工作,能被邀请到全国培训班上分享。”建德市委宣传部干部回忆起代表浙江省、杭州市在全国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培训班上的专题介绍,仍难掩激动。一年多来,文化特派员制度不仅在本地开花结果,更凭借其创新性、实效性,成为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的“样板”。

位于拱墅区的“文化特派员之家”则成为经验输出的“窗口”。作为全省首个文化特派员之家,这一平台全年接待北京、山东、广东等全国各地的调研考察100余次。考察团不仅看成果展示,更深入乡村实地观摩特派员工作——从文化礼堂的日常辅导,到“村晚”的筹备现场,杭州的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操作手册”。

媒体的关注是对杭州实践的认可。2025年,中央、省级媒体刊发杭州文化特派员相关报道1000余篇,深入分析浙江省和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制度的“顶层设计逻辑”和“基层实践价值”,认为这一制度“破解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难题”。

文化特派员正以文化为“支点”,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讲述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篇”当中,回应“物质富裕”的基底逐渐夯实,“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山海、浸润城乡”的时代之问。

制度筑基:构建“顶层设计+基层响应”的闭环体系

文化特派员的“神来之笔”,不是偶然的灵感迸发,背后有一套“上下贯通、精准高效”的制度体系在支撑。杭州积极响应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号召,从顶层设计到资源统筹,为文化特派员搭建了“能干事、干成事” 的舞台,让每一笔 “妙作” 都有坚实后盾。

而这一制度既是对中央“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部署的落地,也是市委宣传部63项重点改革任务的核心内容,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单兵作战”的局限,形成了系统性推进的格局。

在顶层设计上,杭州首先明确了文化特派员的“角色定位”——不是简单的“文艺送教者”,而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培育者、联结者”。

首批194名特派员涵盖了文艺创作、理论宣讲、文旅规划、文创设计等多个领域,精准匹配13个区、县(市)的基层需求。为避免“派而不管、驻而无为”,杭州建立了领导联系结对机制、连线联片机制、文化管家或文化经纪人服务等机制:市、区两级领导每人联系1-2名特派员,定期深入基层调研解决问题;特派员按区域“连线联片”,共享资源、抱团服务;“文化管家”负责对接日常需求,“文化经纪人”则帮助基层文化成果转化,形成了“需求有人接、服务有人送、成果有人推”的闭环。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杭州通过“例会+推进会+路演”的方式,让制度从“纸上”落到“实处”。2025年全年,全市举办文化特派员工作推进会2次、月度例会8次,每次会议都聚焦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偏远乡村文艺器材短缺,如何将村歌转化为文旅IP,通过“现场展示+专家点评+资源对接”的模式,让好项目获得更多支持。

资源统筹是制度落地的“加速器”。“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朋友圈’和‘后援团’。” 这是很多特派员的心声。正是这套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响应的制度体系,让特派员的 “神来之笔” 有了底气,让文化赋能从 “单点闪光” 变成 “全域燎原”。

杭州市整合市、区两级宣传思想文化资源,打造了“杭州市文明帮帮码”服务平台。平台上线1000余项课程,涵盖文化服务、医疗健身、生活技能培训等,基层群众只需“点单”,特派员就能“接单”上门,24%的点单率背后,是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千岛湖创意生活周期间,杭州还专门举办文化特派员专题展,将文化特派员指导的村歌、村戏、文创产品集中展示,让“乡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从194名特派员的“下沉”,到6835万元的增收,杭州文化特派员的“神来之笔”,写在乡村的文化礼堂里,写在村民的笑脸上,更写在基层振兴的答卷上。

如今,文化特派员播下的文化种子,已在杭州的乡土上发芽、开花。未来,这些种子必将长成更茂密的“文化森林”,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力量,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动人的“乡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