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清华抢人,最高百万年薪!这场汽车人才争夺战,抢的是智驾商业化窗口期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张景嵩

都市快报讯  吉利集团计划校招超2000人、赛力斯集团计划招聘超1000人、小鹏汽车扩招至8000人、长安汽车招聘人数同比增加30%…… 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的加剧,不但促使各大车企在技术研发上加速迭代,更促使车企将竞争的触角向前延伸到了人才储备。

近日,随着新一轮校招开始,各大车企在大学校园里展开了一轮“抢人大战”,有的甚至开出了最高百万年薪的优厚条件。

不过,从岗位需求来看,今年校招传统机械类岗位需求明显下降,智能制造、计算机、机器学习等专业毕业生成为车企争抢的重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达68万人,而高校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足5万人。人才供需的不匹配,让这一轮“抢人大战”更加激烈。

车企高薪抢才

数智化岗位成焦点

在人才争夺中,车企各出奇招,高薪、优质资源齐上阵。吉利集团组建由高管带队的“吉利引才团”,在浙江校招结束后,马不停蹄赶赴清华大学开展“面对面征才”。其2025届全球校招计划招募超2000人,软件算法、新能源开发等数智化岗位占比达40%。更引人注目的是 “G-top 专项计划”,为顶尖博士提供百万年薪、全球顶尖实验室资源以及高管导师制,这些以往常见于互联网巨头的优厚待遇,如今成为车企争夺人才的“利器”。

小鹏汽车年初计划招聘6000人,半年后又新增2000人编制,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加码招聘,大量岗位投向AI大模型(如VLA视觉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多模态模型)等前沿方向,最高薪资同样可达百万元。这些岗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招聘”,而是直接瞄准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在近期重庆大学的秋招会上,赛力斯集团招聘负责人表示,今年集团招聘计划大幅增长,预计在机械电气、智能制造、计算机等方向招聘1000多个岗位。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也在全球各大学院展开招聘。虽未在官方渠道明确公布总人数,但据吉林大学就业创业网发布的招聘简章,比亚迪2026届秋季校园招聘计划总人数为100人(其中研究生70人、本科生30人),不过该数据可能仅反映部分岗位或特定院校的招聘情况,并非全国或全球总数。作为参考,比亚迪2023年校招总人数达3.18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占比61.3%,80.8%的应届生投身研发岗位。

拉勾招聘《2024年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国内AI领域人才缺口已达300万,具备大模型研发经验的高端人才年薪普遍超80万元,应届博士在自动驾驶算法方向的起薪更是突破百万元。这种供需失衡,源于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一方面,AI大模型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对AI人才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核心岗位缺口大

“双栖人才” 最紧缺

智能驾驶算法工程师是今年校招市场各大车企争抢的核心岗位。2025年有车企在校园招聘中,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起薪达35万元/年,远超传统机械方向20万元的起薪。薪资差距背后,是技术短板的严峻现实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达68万,而高校相关专业年毕业生不足5万。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在传统汽车理论基础上,新增了自动驾驶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车载操作系统开发等课程。例如,清华大学2024年新开设的“智能底盘控制”课程,就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机械动力学建模与Python仿真编程,以适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车企当前最渴求的是“双栖人才”,即同时具备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蔚来汽车2025年校招数据显示,同时拥有CAD建模能力和ROS操作系统开发经验的候选人,录取率仅为3.7%。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吴新宙也透露:“我们需要既懂车辆动力学又能写控制算法的工程师,这种人才目前供需比达1:8。” 这也解释了为何吉林大学智能车辆工程专业2024届毕业生平均能获得4.2个录取通知。

为在智能驾驶L4级商业化窗口期关闭前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吉利的校招路线图覆盖8个国家40座城市,从国内的清华大学到国外的帝国理工学院均有布局。这种紧迫感源于两组关键数据:特斯拉AI团队博士占比达62%,而国内车企平均仅28%;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人才争夺战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为加快人才培养,吉利早早与浙江大学共建未来出行学院,采用“企业出题-高校攻关-成果共享”的模式,仅2023年就成功转化17项专利。这种校企深度绑定的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为企业输送更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场汽车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当传统机械专业毕业生仍在为进入车企激烈竞争时,掌握AI、电池、车联网等技能的跨界人才,已站在薪资金字塔的顶端。未来5年,选择专业不仅要考虑当下的热门领域,更要预见行业变革方向。在这个算法定义汽车、软件逐步“吞噬”硬件的时代,押注那些站在技术浪潮之巅的专业,才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