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杭州有医院呼吸内科就诊人数显著增加,专家提醒:从“秋冻”转向“主动防寒”
都市快报讯 10月22日,记者从浙江省中医院获悉,近日该院湖滨院区与钱塘两院区的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均显著增加。气温骤降,不少市民出现咳嗽、哮喘、咽喉不适等症状,而原本就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出现了症状加重的情况。“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这种骤变更需警惕。上呼吸道感染、血压波动、头晕头痛都可能找上门,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脑梗死等急症。”
“一场秋雨一场寒”,10月21日,雨后初晴的浙江迎来了“出其不意”的降温,让许多人切身体会了江浙沪“一夜入冬”的极限速度。不少网友纷纷打趣,“本来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如今却在断崖式降温中‘连滚带爬’”。
为什么降温后身体容易“拉响警报”?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黄立权解释,从中医角度看,秋季属“金”主“肺”。肺作为“娇脏”,特别容易受寒邪侵袭。气温骤降时,人体容易出现肺气不足、脾肾亏虚,导致抵抗力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慢阻肺、哮喘等老毛病容易在此时复发。
72岁的张大伯就深有体会。患有慢阻肺和高血压的他,每次天气剧变都会咳嗽加重、胸闷气急。最近杭州降温后,他因病情急性发作被送往浙江省中医院,经消炎、平喘等对症治疗才逐渐好转。黄立权提醒,像张大伯这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患者,都是气温波动的“高危人群”——血管频繁收缩舒张可能引发血压失控,寒冷还会削弱气道防御力。
面对“断崖式”降温
专家建议:从“秋冻”转向“主动防寒”
黄立权医生表示,中医所提倡的“秋冻”,是顺应秋季循序渐进降温的养生之道,旨在让身体逐步适应。但当前这种急剧的气温暴跌,在中医看来已属“邪气”范畴,因此要重点防范。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及体质偏弱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穿衣上,他推荐“三明治穿衣法”:
内层透气: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中层锁温:选择保暖性良好的材质,如羊毛或抓绒;当天气变冷时,中层能起到保暖作用,天气转暖,又方便脱卸。
外层防风:选择防风、防水的外套。可以选择带有防水涂层的风衣或者轻便的冲锋衣,在忽冷忽热的天气里很实用。
应对突变天气
日常防护记住这5个要点
重点部位保暖:头、颈、腰、脚最易受寒,围巾帽子要提前备好
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减少病毒滋生
饮食润燥养肺:适当多吃梨、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
适度温和运动:散步、八段锦增强体质,避免大汗后受凉
高危人群加强监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每日关注体温变化。老年人如果有慢性疾病或其他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如果血压波动较大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用药,切勿自行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可把防感茶饮、中药香囊等融入生活
黄立权指出,中医提倡“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利用好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浙江省中医院依托“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品”形式,为中医药融入生活、助力健康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通路。开发了一系列中药健康茶饮方、防感外用方和易感人群预防方。
“公众也可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医院,结合个人体质配制符合个体需求的个性化防感制剂,帮助自己和家人补气固表、疏散外邪,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黄立权表示,对于一些初期症状较轻的患者,还能在互联网医院复诊,配置医院特色制剂复方大青颗粒、咳平颗粒等明星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