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在文化传承的浩瀚星河中,既有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微光,也需年轻一代接续传递的炽热能量。如今,随着Z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与传播的主力军,我们欣喜地发现:0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展现古法技艺,高校学子组建汉服社团复原传统礼仪,年轻设计师将苗绣、蜡染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饰……青春力量正以创新姿态叩响文化传承的大门,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然而,“年轻人不懂传统文化”“传统技艺面临断层”的担忧仍未消散,如何让更多青年主动拥抱文化传承,使青春活力与千年文明同频共振,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回顾文化传承的历程,“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的参与。过去,非遗技艺多依赖家族或师徒传承,门槛高、周期长,令许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传统典籍的晦涩文字、民俗仪式的地域局限,也让青年群体难以找到亲近文化的“入口”。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青年更倾向于追逐流行潮流,对本土传统文化形成“陈旧”“小众”的刻板印象,文化传承的“青春断层”风险悄然显现。
如今,随着传播方式的革新与社会氛围的营造,青年与文化传承的距离正不断拉近。在短视频平台,95后缂丝艺人以“一针一线讲历史”的方式,让原本小众的缂丝技艺收获百万粉丝,让网友在惊叹“千年织锦”之美的同时,也主动探寻学习渠道;在校园里,“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苏绣、剪纸等技艺课程成为热门选修课,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文创领域,年轻团队将敦煌壁画元素融入文具、饰品设计,让“古老敦煌”走进日常生活,既实现了文化传播,也为传统元素找到了商业化转化的新路径。这些实践表明,当文化传承放下“高冷”姿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话,便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成为“传承人”。
青春力量参与文化传承,不仅是“接棒”,更是“创新”。与老一辈传承人相比,青年群体熟悉数字技术、善于捕捉潮流,能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思路:他们用3D建模还原古城风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变迁;他们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让“水磨调”与“说唱”碰撞出别样火花;他们发起“传统文化挑战赛”,带动更多人在互动中了解民俗知识。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时代活力,让传统文化既能“留得住根”,又能“走得出圈”。
要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文化传承,需多方协同搭建“成长平台”。政府应加大对青年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补贴、技艺培训、展示机会,降低青年参与文化传承的门槛;文化机构可推出更多“年轻化”的文化产品,如趣味科普视频、互动体验展,让青年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文化魅力;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培养青年的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而社会各界也需打破对“青年传承”的质疑,给予他们试错的空间与鼓励的掌声,让更多青年敢于投身文化传承事业。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止地守护,而是动态地生长。当越来越多青年带着热情与创意走进文化传承的行列,当古老文明与青春活力碰撞出耀眼火花,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将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滋养精神世界的“活态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永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