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回声,未来共振 省科协这场活动走进2025未来生活嘉年华 零距离触摸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翁丹妮

都市快报讯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被称为“科技预言帝”的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书《未来10000天的可能》里提出了“酷中国”的概念。他在德寿宫的红墙内跟大家畅谈未来10000天,“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周期,而中国将成为这个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创新源头”。而在仅一街之隔的吴山广场,这个概念正在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在凯文·凯利描绘的图景里,AI不是替代者,而是增强者——“工作依然需要人类完成,只是完成的方式将被彻底重塑”。这个预言随后就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

一架无人机悬停在空中,绳索缓缓垂落,将四杯冰咖啡精准送达。凯文·凯利接过咖啡,“哇,居然还是冰的”。当得知是从2公里以外的地方,仅用了3分钟就送到,凯文·凯利表示了赞叹,“这是我第一次喝无人机送的咖啡”。这一刻,他正在亲历自己书中所说的“技术奇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显现”。

这一幕发生在2025杭州未来生活嘉年华的现场。10月19日下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走读新质生产力”系列特别策划的直播镜头,带领数十万观众穿越人潮,走进这场科技盛宴的最核心。

与机器人面对面: 当“罗伯特”家族走进现实

“哇,它对我比心了!”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蚂蚁灵波科技的展位前惊呼。他面前的Robbyant-R1机器人就是灵波科技的首款人形机器人,此刻,这个小机器人正歪着脑袋,双手举过头顶,送出一个猝不及防的爱心。

这是“我叫罗伯特”主题展区的一个生动切面。

R1的每一个手势变换,都是多模态感知与交互能力的具体呈现。正如灵波科技CEO陶斋所言:“如果App是互联网时代的入口,那人形机器人就是AI时代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在传统的科技展会上,机器人总是被安放在展台之上,与观众保持着距离。而在“我叫罗伯特”主题展区,这种距离感被彻底打破。直播镜头扫过的这片区域,宛如一个硅基生命的孵化场。

智澄AI的TR4机器人正在进行一场精密的移液操作,它的“手指”稳定得令人惊叹——单手夹起滴管,汲取液体,精准注入另一容器。动作轻柔,连鸡蛋都能稳稳托起。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它不仅能端盘子、送餐,甚至能完成清洁马桶等家务任务。机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即将融入我们生活的“硅基家人”。

孩子们围在镜识科技的BAOBAO身边,欢呼雀跃。这只双形态机器人能在“类人”与“四足”间丝滑切换,像宠物般跟随主人,又能化身家庭管家播报天气、播放音乐。这个在纽约时装周T台上从容走秀的身影,此刻正在杭州的秋日阳光下,重新定义着“陪伴”的边界。而一旁的和璇机器人乐队,正用永不抢拍的精准演奏,演绎着《孤勇者》的激昂旋律。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拥有‘智慧脑’和‘灵巧手’的未来伙伴。”主播在镜头前感慨。正如凯文·凯利所言,AI不是替代,而是增强。在这里,每一个机器人都在证明:技术终将落地为服务,智慧最终要回归生活。

探秘AI奇妙屋:

奇思妙想的孵化舱

穿过机器人展区,直播镜头推开了AI奇妙屋的大门,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关于交互的革命。

“倒立垃圾的瞳孔”乐队正用游戏手柄和代码串创作交互音乐,打破了乐器的物理边界。乐队成员介绍:“我们不是在演奏音乐,而是在创造声音交互的新的可能性。”直播镜头里,一位观众伸手在空中挥舞,桌上小方块立刻感应,奏出一段空灵的旋律。

日本电通实验室的“手部动物园”前,观众只需把手放在投影前,AI便能根据手影轮廓,生成一只神似的动物画作。“你看,我的手变成了狐狸!”一个小女孩惊喜地尖叫。这背后,是AI对全球人类“涂鸦思维”的深度学习——它懂的不是形状,而是想象力本身。这个创意研发团队还带来了一个将科技和艺术完美结合的装置℃uration,通过感知此刻空气的温湿度,装置可以从数据库中调出一幅与此“气息”相契合的世界名画缓缓浮现。主播感慨道:“它让我们发现,与数百年前的艺术杰作,原来可以呼吸同一片空气。”

在“不老未来”展区,科技展现出温暖的一面。遐龄交互智能的康养机器人和智能轮椅机器人、程天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和帮扶机器人,以及新双派机器人的适老智能电动代步车,都在诠释着科技如何帮助人们“优雅地老去”。

当科技走出实验室:

未来,在每一个当下共振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走读新质生产力”系列活动的核心宗旨,是让尖端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这次在未来生活嘉年华现场,这一理念得到了完美诠释。

与传统科技展会不同,这里的机器人不再是隔着安全线的“展品”,而是可以击掌、对话的“伙伴”;AI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诊脉、会烹饪的“助手”。这种零距离的互动体验,正是“走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让科技从“被仰望”走向“被体验”,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未来不是我们前往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而当科技创新与公众认知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被打破,我们每个人便都成了未来的共创者。

这场直播,如同一座桥梁——它让数十万屏幕前的观众,与现场跃动的科技脉搏同频共振。当小男孩与机器人击掌的瞬间,当老人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展露笑颜的时刻,当无人机将咖啡精准送达的刹那……这些生动的画面,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